徐永田
(密山市委党校,黑龙江 密山 158300)
今年是中国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经过七十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空军已经成为世界上一支强大的空中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无论我们多辉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我们从哪里出发。那人民空军是如何诞生的呢?这要从我党建立的第一所航空学校说起,即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也叫东北老航校。航校成立不久之后就搬到了东安市(今密山市),东安时期是航校发展最艰苦时期,也是航校发展的重要时期。
1946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迁入东安,东安地处边陲,物资紧缺,条件艰苦,冬天的气温达到零下四十度,航校就是在冬天搬到东安的。校部在原侵华日军的一个司令部,已经破败不堪,没有窗户,就用木板钉上,糊上废报纸,战士们冻得睡不着,于是有人写了一首诗:“长夜风雪吼欲狂,衣单被薄度银光。蓝天壮志聊一阵,当个团长入梦乡。”体现了航校的乐观主义革命精神。除了严寒还有个困难就是粮食短缺,东安地委发动各乡镇借粮,白泡子、马家岗、承子河等地积极借粮,解决了燃眉之急 。
航校迁到东安后,进入冬季,结束了飞行训练。学员们开始进行飞行原理的学习,白天记不全的笔记,到了晚上就围着油灯互相补抄。上课没有教程教具,航校领导就召集技术人员能者为师,自己编写教材,先后出版了《航空学教程》、《飞行原理》、《飞机学》、《轰炸学》、《动力学》等教材。
1947年2月,飞行第1期乙班克服技术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困难,开始飞行训练。由于国民党空军有时到机场上空扫射,训练时间在早8点之前,下午3点之后,不训练时飞机推进掩体。飞机上没有无线电设备,编队飞行时,采用晃动机翼的办法互相联络。飞机上没有时钟,转场飞行时,学员把闹钟绑在腿上计时。没有航空地图,学员们对照普通地图进行描绘。飞机轮胎和螺旋桨不够用,机务人员就在前一架飞机着陆后,将轮胎、螺旋桨拆下来装到后一架飞机上。经常用自行车打气筒给飞机轮胎打气,几个人排队打,要一两个小时才能打完。修理好的飞机,由于没有大型的机库和厂房,就用马车拉着飞机运往机场进行总装。
当时航校分成两摊,校部、总务处、训练处和学员是一摊,搞机务的在另外一摊。1947年2月,航校决定成立机务处,由蒋天然任处长,严镇任政委、徐昌裕、顾光旭任副处长。机务方面又分三部分,即一个修理厂,一个机械厂(主要提供修理飞机所用配件),一个器材厂(负责收集、采购和发放器材)。修理厂在伪满时期是一个汽车修理厂,机械厂原是火车站附近日本人所开的大和旅馆,器材厂原是一个工厂的仓库。当时器材很缺乏,保证飞行训练所用的几十架飞机的维修工作越来越困难,连蒙布、铝布、锉刀、锯条、油漆、辛那水等必需的材料和简单工具都没有,细布也买不到。航校就通过各种途径派人到由苏联控制的大连去购买,而且须绕道朝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航校上下齐心协力,修理出了32架飞机和190台发动机。1949年5月,东安修理厂、机械厂和材料厂等被一列专用火车从东安市搬到了哈尔滨马家沟,改名为空军哈尔滨第一修理厂(简称空军一厂),对外称鲁班部队。我国航空战线认为东安修理厂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的起点,密山也被空军称为人民空军的血脉源泉。
老航校先后共培养各类航空人员560名,其中飞行员126名,机务人员322名,领航员24名,场站、气象、通信、参谋人员88名。这些人员后来大多成为建设人民空军和创办、发展新中国航空事业的骨干。
参加开国大典的23名飞行员全部来自东北老航校,中国空军第一次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年轻的中国人民空军第一次登上世界军事舞台。从1951年1月29日首开击落敌机记录到1953年7月7日停战,敌我飞机的损失比例为1.1:1,中国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取得的辉煌胜利,标志着空军建军已从初期阶段跨入了成熟发展阶段。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航校的艰苦奋斗历程孕育了“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开拓新路、勇于牺牲”的航校精神。这16个字的航校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航空事业的真实写照,也对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党的建设有重要的启示。
航校的人员成分复杂,有我党早期派往苏联留学的航空技术骨干,有经过长征和八年抗战的老战士,有参加革命不久的年轻学员,有刚从国民党空军起义过来的航空技术人员,还有收编的侵华日本空军投降留用人员。他们出身经历各不相同,思想觉悟高低不一,作风习惯千差万别。在中共东北局的坚强领导下,创办航校的同志积极响应党中央“一定要把航校办起来”的伟大号召,用共同的革命理想鼓舞团结教育大家,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做到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同奋斗。航校的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了周围群众;航校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团结、教育、改造各类人员,尊重、珍惜专业技术人才,使整个航校充满民主团结、共同奋斗的热烈气氛,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圆满完成了创办航校、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
东北老航校是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向东北解放区发动猖狂进攻,敌机经常前来空袭,日伪残余和土匪特务不断骚扰破坏,物资供应极为困难,而且东北地区气候严寒。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创办航空学校,组织教育训练,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创办航校的同志怀着“千难万险何所惧,愿为航空献青春”的革命豪情,迎难而上,艰苦创业。
透过纷繁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老航校精神真正的灵魂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它贯穿于老航校建设全过程,是老航校精神大放异彩的源头活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坚持党的领导,就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航校精神,为今天的强军梦守望,为明天的中国梦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