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荣
(河北省任丘市第八中学,河北 任丘 062550)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微课成为了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是指长度在几分钟左右,专门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刻分析讲解的经过许多教授提炼的授课视频,视频有很多种表现形式,语言风趣幽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讲解过程中逐步渗透语文思想,使得初中语文教育事半功倍,并且可以节省教师大量备课时间,从而将时间用来发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基础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上课前不能提前预习打好基础,上课时不能完全理解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而下课后对于不能听懂的部分大都采用听之任之的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差,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由此产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十分明显。
而由于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面对如此多的学生也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进度,使得学生失去及时理解知识点的机会,导致后续的学习无法跟上。而微课的出现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了这些问题,也给学生带来了重复学习的机会。依托于“微课”方式下的信息技术可以被教师渗透至学生的大脑中去,为培养出一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端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开展“混合式学习”,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通过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微课在课程上的创新和教育形式的改革所带来的教育教学活动质量有着明显的提高,采用自主学习的授课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自我约束能力的提升。微课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制定专门的有目的性的学习计划,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同时通过不同的授课视频和个性化的智能练习,有针对性的反复练习,促进教学,达到教育教学的各种目的。
微课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在国内的现状并不好,很多教师思想观念停滞不前,根本不知道微课是什么,怎么用,有什么作用,无法及时理解微课这一教学理念,造成教学质量落后。部分教师思想前卫,能及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把单一的微课制作看做是一种时尚,或者是作为对上级的号召而响应。教学资源还处于比较缺乏的阶段,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将逐步解决,教育的发展也会被推上一个崭新的高度。
微课的学习主要来源与网络上的一些微课网站和一些著名人士公开发表的著名微课。一些公开的微课网站如可汗学院、TED教育演讲已经让微课成为人们熟悉的一种非正式学习形式,这些课程被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地的人观摩学习。可汗学院网站上明确提出:可汗学院是一个负有使命的组织。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给所有人提供免费的世界级教育平台,来改善教育。
一些著名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微课如著名主持人王芳开展的微课——最好的唐诗学习方法,其极具个人色彩的授课方式在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唐诗的过程中也教会了学生如何综合运用自身素质提高学习效率。台湾著名阅读推广人余治莹老师的微课——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的授课不仅仅教会学生片面的理论知识,其蕴含的深刻的文化韵味也值得每一位教师细细研读。还有著名语文教师夏美丝的精品语文微课教程——语文好玩,这一主题单元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现有教学资源的匮乏,一些教学主体未能全面发展,此微课的开发为教师的授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教育教学的交流和学习。
有专家指出;“三分钟的微课,一辈子的涵养”,由此可见微课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微课将成为主流形式,学校想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潮流,深度挖掘知识层次面,培养更多人才就必须逐步推广微课,虽然不能取代传统教课模式,但可以节约大量人力成本去开创更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通过利用用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如何将这项新型的技术运作到实际课堂授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授课优势,将微课作为辅助工具使用,积累素材,提升文化底蕴。这不仅给学校提出了要求,也给教师提出了要求,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充分理解微课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并且融入其自身的观点。授课教师要想利用微课实现课程创新,则必须加强自身对微课的认识,掌握相关操作技术,理解微课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应该加入自己的观点并结合自己学生的能力水平来进行微课授课,否则,一味的抄袭只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的思维发生混乱,跟不上教师的教育步伐,严重影响教课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语文,许多新型科技的研发都涉及语文知识,所以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界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考语文问题和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一直是学校和教师的头疼所在。而如今微课的诞生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难点问题,将科学技术与语文相结合,创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微课的教育下发现适合自我学习的新方法,不断提升自我改变自我,通过研究一系列学术问题来提升学习效率,而课堂教学的崭新授课方式也会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国家培养人才创造优良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