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薇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太平片区中心小学,四川 会理 615121)
近年来,课程改革进程及发展不断加快,使得许多新型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生本教育”就是在此期间提出的改革方式之一。该理念由郭思乐教授提出,认为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需对其保持高度的尊重及全面的依靠,教学目的则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学习[1]。在语文教学中,生本课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其地位及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构建科学的生本课堂是目前急需探讨的重点。另外,若将生本课堂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在使学生积极性及主动性得到提高的同时,发展其综合素质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生活都有重要价值[2]。所以本文就构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随着课改需求的提高及社会的进步,生本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该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及教学活动的主角,对教学氛围的营造极为重视,认为教学环境应该科学,和谐且平等,另外拓展及延伸知识点是该理念提出的主要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增加,对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想象力的培养都能够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除此之外,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学者对学生的差异性有客观理性的对待,并根据其特点实施分层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对学生的优点予以发掘及引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基本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没有过多顾及与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这会导致教育者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课堂氛围过于沉闷。而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且学习模式及能力逐渐成型的重要阶段,所以其学习方法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方式极为重要。因为教学观念对教学模式及方法起着引导作用,所以为改变这一现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构建生本课堂,应首先对教学者的传统教学观念予以转变和革新[3]。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产生全面依靠性,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并保持尊重关心的态度,在教学中以引导为主,并将生本教育理念融合于综合性学习中。其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用以展示其想法及能力,营造平等、互动、积极的教学氛围,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阐述想法及展示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及自信心,还可以使教师从中获得灵感及想法,帮助提升自身能力。
以往常用的教学方法属于“填鸭式”或“马拉松式”教学,教师只注重自身是否完成教学任务,而不顾学生是否全面吸收及理解知识。虽然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但学生理解能力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其今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价值。所以,在引入生本理念以后,教师应将自身角色转变为引导者,主要引导学生价值观及学习方法的形成,直接传授知识仅作为教学的次要内容,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兴趣、目的、积极性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对学生任何科目的学习都会产生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下对学生进行激发及引导,当学生能够通过自身能力自主学习知识时,教师仅加以鼓励,若自主学习出现困难时教师可予以干预,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顺利。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也使教师的教学负担得以减轻,真正达到了双赢的目的[4]。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零散其杂乱的语文学习资源,虽数量大但并不利于小学生学习,因此需构建系统来整合零散的资源,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教师可将与生活存在紧密联系的知识作为教学主题,尽量避免以往仅重视记忆及知识分析的内容,比如在学习时代变迁时可加入自然及人文景观,在学习作文写作时可将主题设置为“家庭”“家乡”等与学生自身存在紧密关联的内容。因为学生的性格,能力及心理状态等都存在差异性,所以教师应利用其行为及情绪表现方式,并对其实践活动中展现出的思维模式及行为习惯加以分析引导,达到“教少学多”的目的[5]。另外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计划进行及时调整,以使学生创新能力,学习热情及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激发。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对评价的激励作用加以重视,但仍要保证其起到督促的效果,除了要对学习态度,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等进行评价外,还应评价学生的综合性,比如表现能力等,促进教学过程中学生调整自身行为。另外,通过反馈教学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完善自身缺陷,对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反馈的激励价值,积极反馈学生的正面行为,对其不足及缺陷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对负面行为进行克服。
生本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及学习方法不再过多干预,使其思维能力,主动性及学习热情得到激发,而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产生评价与灵感,共同营造科学,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