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贵州省赫章县城关第一小学,贵州 毕节 553200)
“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困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正好体现了这一理念,同时又关爱了弱势群体。在长期教学工作中,总会存在着一些在学习上比较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困难往往是由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造成。要使他们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只有转变他们的学习习惯,使他们乐于学习,才会不断取得发展。但是,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是长时间发展而成的,不易转化。所以重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关注学困生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困生”即“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就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效果低下,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律能力有限的学生,他们喜欢自由、有时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甚至狂傲不。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应付。学困生的主要特点是:观察、理解、记忆、判断、推理能力较差,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贫乏,词汇量少、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差,有性格偏异、情绪焦虑、意志薄弱、兴趣缺乏等心理障碍,学习动力水平低下,缺乏进取意识,有厌学、恐学、逃学行为,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正确接受教导,学习偏科、缺乏计划、上课走神、不做笔记、拖交作业等,他们的学习结果是,有明显的知识和技能的缺陷,作业与考试的错误率较高,学习成绩差,达不到应该达到的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水平。
课程改革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教师在与学生的协同活动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对学困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为学困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板演、回答问题,及时检查他们做题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使他们把新学的知识,尽可能理解透彻,掌握牢固。通过面对面的辅导、练习,培养他们细心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多离开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活动,课外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通过与个别的交谈中进行引导,对学困生进行良好数作习惯的养成教育,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会,慢慢的喜欢上数学。
对于学困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若正确运用集体的作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结队帮扶作用,如果学困生在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就能得到优生随时随地的帮助。例如,我把班里学生分成八个组进行竞赛,竞赛表挂在墙壁上,每天表现好的组,奖励一颗红星。这样,每个组的组员看到自己组没得到红星,就会对影响本组的组员进行指责,不认真的学生受到同学的责怪,心里就会感到难受,强迫自己完成任务,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了得到红星,同学之间产生了相互督促作业的良好氛围。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数学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有价值、有意义,并且注意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要流于形式或出现“优等生唱主角,中等生当配角,后进生当观众”的局面。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与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形成智力的原动力。学生一旦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花时间去追求、去探索,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由此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而激发兴趣,培养数学情感是我们应对学困生的一条积极的教学策略。在平时的课堂上,可选一些难度不大的、估计学困生能解决的题目,让他们来回答、板演,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这样,经常地创造机会,鼓励学困生,使他们变厌学为想学,培养了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把静的教材变动,让呆板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这样既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又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困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到知识。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质潜能,《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其实就是强调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时应以激励为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困生来说,要培养他们的良好作业习惯,异化评价标准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评价学生的时,我对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求就高一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求就低一些,这样对不同的学生就能得到不同的表扬激励,使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逐渐增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赞扬,对于学困生来说,这显得更为重要。那怕是一封小小的表扬信、一个欣赏的微笑、一句深切的表扬,都给学困生带来巨大的动力,使他们可以完成平时难以完成的事情。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对学困生中出现各种情况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地、稳定地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