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念渝
(黔东南州工业学校,贵州 黔东南 556000)
随着我国中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在积极的响应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新型课程改革模式—以学生为主,倡导实施专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由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有大量的电子技术知识需要讲解,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因此,结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特点,教师利用理实一体化的方法,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
根据在黔东南州工业学校电子专业的教学研究,虽然教师已将学生的上课地点从教室搬到实验室,也在课堂上讲解实际的技术理论,为学生亲自示范操作,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行为,强化学生能力。但这种教学模式,只是换了一个地方上课,或者交换了一下教学内容的顺序。教师也只是在讲解,而非学生在实践,学生在课堂中只是机械式的模仿行为,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并没有深刻的学习印象。
虽然我校已与国内知名电子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但企业并未参与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中,也没有提出相关岗位的技能需求。所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上依然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另外,我们的专业课老师也没有长时间下企业调研学习的机会,无法了解新的行业动向和行业知识,这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也只能依靠书本知识开展教学,而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以《数字电子技术综合实训》课程为例,大部分学生都出现过此种问题-难以进行自主的学习。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师已试图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技术含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导致无法主动地学习课程知识,甚至期望通过老师提供的实训指导来完成实训作业。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不得不帮学生解决问题,由教师代劳处理各种困难,导致学生存在依赖性的学习现象,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水平[2]。
随着理实一体化的出现,教师应突出学生的教学重点,并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简单组合,突出学生的学习中心,并训练学生能力,实际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形成理实一体化现象,采用正确的措施,突出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做到实践与理论结合,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3]。
结合电子行业的岗位要求,教师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还应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推进。学校应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教师应主动了解企业对岗位的技能要求。目前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与国内知名电子企业建立订单班,接下来就应该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整个教学环节,将各个工种的岗位需求,穿插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有针对性的开设课程和开展教学。
此外,任课教师还应进入企业学习最新的行业技术,研究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能力的电子技术项目,设计与理论联系密切的课堂知识。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教师应合理的利用课外时间,引入网络学习或云课堂等信息化技术。将课堂知识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推送到课堂之外,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或计算机等多种渠道进行课外学习。通过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尤其是电子技术的操作技巧,学生如果只是通过老师的课堂示范根本无法达到熟悉的效果,通过信息化手段,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自己未掌握的知识,反复学习和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于教师来说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习最前沿的行业技能技术,更应深入研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站在学生的角度准备教学方案,在课堂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满足市场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