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久常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三实验小学,河北 青龙 066500)
现如今教学使用电教媒体的电化教育,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一片生机,极大地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求知最好的牵引,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最主要的推动力,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在多媒体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时、分、秒》时,设置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你的一个好朋友被恐怖分子抓走了,你必须和你所在学习小组的几个同学一起才能救出你的好友。你们救人的方法就是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每读对一个钟面,就可以清除一个恐怖分子,只要全读对了,就可以消灭全部恐怖分子,救出好友。学生们一听就来兴趣了,都想做救人英雄,积极加入活动。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实际。
数学的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多媒体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如在教学三角形意义时,当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三个三角形后,便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叫三角形吗?学生齐声回答说不知道,于是我在计算机上演示:去掉屏幕上的两个三角形,将剩下的一个三角形的边移动成三个独立的线段,再逐步移动成一个三角形。这一演示,化抽象为直观,学生们很快明白什么是三角形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教学中也是如此,由于运用教育媒体可以对多种感官提供刺激,通过多渠道传输信息,增大传播速度,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学重难点处,如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如在《角的大小》一课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角的大小和角的边有关吗?”电脑出示两个角,让学生讨论谁大、谁小。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用电脑演示两个角的端点和边重合,发现两角一样大,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大小无关,只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运用多媒体对角的重合演示,化静态为动态,突破了教学中“角的大小”问题的一个难点。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解决了“纸上谈兵”的问题,化静为动,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向右移,小数与原来相比是缩小;向右移,是扩大”的实质。
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1)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在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如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动画:有两辆汽车,由动画显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果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通过一个小小的Flash动画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难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亦有其规律。借助多媒体可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使学生的知、情、意、行都保持了良好的状态,打破了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如“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我采用了多媒体电脑的动画功能——让量角器在角上旋转,所反馈的教学效果是常规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尽管整节课的容量很大(常规教学要两课时才能完成),但学生学而不感其难,教学效果相当好。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书写板书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并能及时给予学生准确、详细的解题过程。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知识面不断扩大与更新,有效激发了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将多媒体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论对知识的传授或对学生思维的启迪,都是极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