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首都兴庆府(中兴府)

2019-01-13 11:13史金波
西夏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西夏中兴

史金波

980年前,在中国西北部地区诞生了一个新的王朝——大夏国,后多称为西夏。西夏的建国,使中国由大体上南北二元对峙,变成为三足鼎立,改变了本来就复杂的政治格局,使中国多角的民族政权关系发生了更为微妙、繁复的变化。自此,宋朝处于北、西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统一全国的梦想更加渺茫;辽朝为抗衡宋朝,支持西夏独立,但西夏后来也成为辽朝尾大不掉的掣肘力量。

一个王朝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西夏建国过程中,首都的确立十分重要。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的统治中心经历了夏州的崛起,灵州的拓展,兴庆府的昌盛,越来越壮大、稳定。兴庆府后改为中兴府,作为西夏王朝的首府近两个世纪,由一个规模不大的城镇发展成西北地区一大都会。都城往往彰显着国家诸方面的重要特征。在演绎西夏重要历史的首府舞台上,展示出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故事。

一、兴州、兴庆府和中兴府

被尊为西夏太祖的李继迁,举旗抗宋辗转多年,梦寐以求的是扩大地盘,寻求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统治中心。经近20年与宋朝的反复较量,李继迁于宋咸平五年(1002)攻占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西南),次年改为西平府,成为党项政权新的统治中心。不久,李继迁作战受伤而死。

继迁子德明即位后,东向与宋朝守成相安,接受宋朝大量岁赐,政治、经济形势有很大改善,需要有一个距宋朝边界稍远,既安全又便于发展的中心都城。他看中了黄河以西、贺兰山东麓偏陬僻远的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市)。怀远镇位于银川平原,与宋朝有黄河之隔,有灌溉之利,农业发达。宋代文献记载,天禧四年(1020)“赵德明始城怀远镇而居之,号兴州。”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六,真宗天禧四年岁末条,中华书局,1985年,第2234页。《西夏书事》叙述稍详:“冬十一月,城怀远镇为兴州,定都之。”德明“遣贺承珍督役夫,北渡河城之,构门阙、宫殿、及宗社、籍田,号为兴州,遂定都焉。”②[清]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卷一〇,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120页。

德明去世后,其子元昊凝聚实力,谋划立国称帝,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在登基前一年升兴州为兴庆府,并广修宫城,营造殿宇,成为名副其实的首都。

兴庆府后改为中兴府。对此重要事件宋、元文献都没有记载具体时间。而清代的《西夏书事》却明确记载:西夏天庆十二年(1205)六月“更兴庆府为中兴府”。③[清]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卷三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463页。然而这个记载却是误记。出土的很多文献都证实,在此之前早已有“中兴府”之称。如著名的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以下简称《天盛律令》)是西夏仁宗天盛年间(1149-1189)编制而成,其中多处记载有“中兴府”,西夏文为“紧芥缽”。④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7、48、218、225页。《天盛律令》中有关中兴府的条文很多,显示出西夏首府的重要性。西夏汉文《杂字》在司分部中首记“朝廷”,接下来列“中书、密院、经略、中兴”,然后才是其他司署。⑤史金波:《西夏汉文本〈杂字〉初探》,《中国民族史研究》(二),中央民族学院出报社,1989年,第184页。

据西夏陵182号陪葬墓出土残碑文所记:“崇宗践位,虽总览乾(坤)……上即命公城中兴……。”⑥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编:《中国藏西夏文献》第19册,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321页。这里的“中兴”应是指兴庆府。在第四代皇帝崇宗时兴庆府已被称为中兴府。

一件重要事件或许与兴庆府改为中兴府有关。崇宗3岁即位,国母梁氏和舅舅专权,动辄点集用兵。13年后,西夏永安二年(1099)太后梁氏死,乾顺掌权,遣令能嵬名济乃等进誓表曰:“臣国久不幸,时多遇凶,两经母党之擅权,累为奸臣之窃命。频生边患,增怒上心,衅端既深,理诉难达。幸凶党伏诛,稚躬反正。遐驰恳奏,陈前咎之所归;乞绍先盟,果渊衷之俯纳。故班诏而申谕,获贡誓以输诚,谨当饬疆吏而永绝争端,戒国人而常遵圣化,违约则凶咎再降,背盟则基绪非延。约束事条,恭依处分。”①[元]脱脱等:《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下》,中华书局,1985年,第14018页。乾顺的表章中“两经母党之擅权,累为奸臣之窃命”,“幸凶党伏诛,稚躬反正”,明确将刚去世的母亲等列入擅权之类,并诛杀了凶党。这显然是一次改变王朝政治方向的国策重建。

一般来说,“中兴”的含义是指朝廷中途振兴。如历史上周宣王中兴、东汉光武中兴、南宋高宗中兴等。西夏崇宗结束两代母党专权,消除凶逆,使政权由后族回归皇族,也是一次中兴。此时将兴庆府改名为中兴府反映了当时国情的重大变化,预示国运中兴。前述残碑中的“城中兴”,可能是改为中兴府并对城市又加以修建。若此说不虚,则西夏首府称为中兴府应有129年的历史。从西夏建国时算,这一名称占了西夏近70%的时间段。

在西夏文中有“融揉(世界)”一词,除有一般意义的世界(佛教指众生居住之所依处)义项外,还往往用来专门称呼京师或朝廷,在《天盛律令》中表达京师中兴府或朝廷之意时往往用“融揉”二字,有时还与京师以外的“边中”对照使用。②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谋逆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13—114页。

二、皇宫与中央和地方机构

元昊称帝后,西夏都城建设又有新的发展,以后又多次大兴土木,使西夏皇城、宫殿的建筑规模和水平均达到空前的程度。历史文献对西夏都城建筑仅有些概括的形容记载,缺乏具体的描述。

1.皇宫

从明代弘治《宁夏新志》和嘉靖《宁夏新志》的记载可知,明代宁夏城即西夏中兴府故址。其城址形制的布局与原中兴府基本相同:

城市周围十八余里,东西倍于南北,相传以为人形……南北各有两门……东西各有一门。③范宗兴:明弘治《宁夏新志》附宁夏城图,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页。当时城周外有深阔的护城河,水四时不竭,城内有道路和居民街坊等。这些大体上利用了西夏都城的基础。

西夏都城周长18里,相对于北宋东京汴梁城周48里,显得规模较小。唐、宋都城的城门都在10门以上,而中兴府只有6门。中原都城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西夏都城因地理形势特点,西北有贺兰山横亘,东南有黄河奔流,限于南北两湖群的辖制,呈近长方形。①汪一鸣、钟侃:《西夏都城兴庆府初探》,《西北史地》1984年第2期,第55—57页。

一个王朝首都的中心,是皇帝居处并与大臣们处理朝政的皇宫。兴庆府中主要建筑是帝王宫殿。德明时期即于此“构门阙、宫殿及宗社”,元昊时期更是“广宫城,营殿宇”。文献记载元昊所居宫殿“厅事广楹,皆垂斑竹箔”②[元]张光祖:《言行龟鉴》卷八《兵政门·子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32页。,应有相当的规模和很高的建筑水平。

西夏皇宫早已毁没,遗址位置不详,建筑形制不明。但从文献记载可推知其建筑规模。夏仁宗天盛七年(1155)五月雷电震坏宫殿鸱尾。③[清]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卷三六,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421页。在贺兰山下的西夏陵园中出土了大型鸱吻,有的琉璃鸱吻高达1.5米,釉色光亮,造型奇伟,可窥见当时建筑的雄伟和富丽堂皇。

《天盛律令》中称皇宫为“内宫”,西夏文为“料抚”,音[姑斡]。第一字“料”是内宿司(料胡緋)的第一字,第二字“抚”是皇城司(抚滴緋)的第一字,此字由“猜(皇)”、“棍(宫)”二字组成。《天盛律令》中在第12卷中专设“内宫待命等头项门”,用了72条的篇幅规定了有关内宫的保卫、供给等事项,是西夏法典中条文最多的一门,可见皇宫的重视程度。④史金波、聂鸿音、白滨等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二《内宫待命等头项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423—443页。

西夏文《碎金》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不少西夏社会情状,其中有:“内宫赞圣光,殿堂坐御位。皇后后宫居,太子楼阁戏。”⑤聂鸿音、史金波:《西夏文本〈碎金〉研究》,《宁夏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第15页。西夏皇帝坐在殿堂的御座上,皇后住在后宫,年幼的太子在楼阁中戏耍。可知西夏的皇宫有大殿,有后宫,并有楼阁式建筑。

《天盛律令》中还保留着一些有关西夏皇宫宫门的资料。其中规定无职杂人入内宫所犯罪行时,依据入宫门的远近区别判罪轻重。最外是车门,再进为摄智门,摄智门外有门楼,内为皇帝坐朝宫殿。还有皇帝住处宫有“广寒门”和南北“怀门”。另有“帐下(經號)”,应是后妃居处之地,即所谓“后宫”。此外,依据对内宫关门迟误处罚的程度也可推知殿门、帐下门和宫门、城门的内外关系。⑥史金波、聂鸿音、白滨等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二《内宫待命等头项门》,第424—434页。参见许伟伟:《西夏都城兴庆府建制小考》,《西夏学》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21-223页。

对皇宫的守护《天盛律令》有细致的规定:

三种内宫及帐下等,外面沿门一律一种当派门楼主一人、内宿守护三人,内提举一人,又臣僚、下官、神策、内侍等一样一人。其中当派帐门末宿一人,互相联结。……其中除帐门末宿、内宿守护、神策、内外侍等各一个月当值以外,其馀门楼主、内提举等当为三班,十五日一当值,一律不论日夜,可住其中。前述当遣人数,京师界附近乡里当遣之。①史金波、聂鸿音、白滨等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二《内宫待命等头项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436—437页。

上述“帐门末宿(經旺皖措)”职责重要,在《天盛律令》中屡屡出现,并发现有传世的西夏文“經旺皖措残蚏(帐门末宿待命)”铜牌,应是守御内宫帐门的牌符。

2.官署

除皇宫外,中兴府集中了西夏的重要官署。西夏的中央机构自然都设在首都,此外管理中兴府地方的机构也在这里。其中有上等司的中书、枢密,次等司的殿前司、御史、中兴府、三司、僧人功德司、出家功德司、皇城司、宣徽、内宿司、道士功德司、门司、御庖厨司、匦匣司,中等司的大恒历司、都转运司、陈告司、都磨勘司、审刑司、群牧司、农田司、受纳司、前宫侍司、卜算院、养贤务、资善务、回夷务、医人院、京师工院,下等司的行宫司、择人司、马院司,末等司的刻字司、作房司、制药司、织绢院、番汉乐人院、作首饰院、铁工院、木工院、纸工院、砖瓦院、出车院,以及司等以外的官提点、执飞禽提点、秘书监、京师工院为管治者、番汉大学院等。②史金波、聂鸿音、白滨等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〇《司序行文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62—364页。西夏官署的名称多借用宋朝名称原意,而用西夏语读音,但大多数地名则延续原来汉语读音如灵州、凉州、肃州、甘州、沙州等。中兴府也是汉语读音,但中兴府是一个新的西夏地名。

从掌管文武大政的中书、枢密,到主持各重要部门,以至管理各工匠事务的机构,不同层次的衙署都集中于京城,数以千计大小文武官员荟萃于此,形成了京师特有的政治氛围。

有几个机构与首都有直接关系。属次等司的中兴府,是专门管理中兴府地方的官府,是直辖市。《天盛律令》规定中兴府设8名大人,8名承旨。在《天盛律令》卷首的颁律表中记载有官职为“中兴府正(紧芥缽箍)”“中兴府副(紧芥缽緈)”的官员参与编译法典。③史金波、聂鸿音、白滨等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颁律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08页。中兴府具体办事官员设8名都案,26名案头。

属次等司的皇城司与首都关系很大。宋朝皇城司的主要职责一是掌宫城出入、周庐宿卫、宫门启闭,二是探事侦查任务。④程民生:《北宋探事机构——皇城司》,《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第37—38页。而西夏的皇城司主要是宫廷各种物品的供给。《天盛律令》涉及皇城司的职责的条文记载:

皇城司所属种种官物放置时,有年日多过,物已成旧者当奏,三司当予,入于耗用中。倘若有旧物不告奏时,大人、承旨、库监、出纳、都案、案头、司吏等,一律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①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八《他国买卖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570页。

其他有关皇城司的条款也都与物资供给有关:

官家驿驾出,三司、皇城等应遣所须骑乘骆驼者,三司、皇城、行宫司等大人当派其一以共职。

皇城、三司等往汉、契丹卖者,坐骑骆驼预先由群牧司分给,当养本处,用时驮之。②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九《供给驮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575、576页。

皇城司的官员有4正、4承旨,还有4都案、18案头。

再如属次等司中的内宿司,从《天盛律令》规定可知,内宿司的职责是宫廷禁卫,包括当值巡检,人员出入,守卫皇宫各门等。③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三《内宫待命等头项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426—430页。参见杜建录:《西夏的内宿制度》,《固原师专学报》1997年4期,第54-56页。

元昊还于天授礼法延祚九年(1046)在都城内建避暑宫,“逶迤数里,亭榭台池,并极其盛。”④[清]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卷一八,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210页。中兴府每边不过数里,避暑宫逶迤数里,未免有些夸张。

3.寺庙、佛塔、陵园

中兴府的寺庙和佛塔颇引人注目。西夏自德明时就大力倡导佛教,曾“请修供五台山十寺”。文献记载西夏寺院较早的是戒坛寺。元昊误杀大臣野利遇乞后,与野利遇乞妻没藏氏私通,被皇后野利氏发觉,天授礼法延祚八年(1045)将没藏氏“出为尼,号‘没藏大师’,居于兴州戒坛寺”。后元昊仍“常顾没藏尼于戒坛院”。⑤[清]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卷一八,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可见戒坛寺是元昊时期兴庆府的一个寺院。

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元昊建高台寺。“于兴庆府东一十五里役民夫建高台寺及诸浮图,俱高数十丈,贮中国所赐《大藏经》,广延回鹘僧居之,演绎经文,易为蕃字。”⑥[清]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卷一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212页。寺内存贮从宋朝千里迢迢运来兴庆府的数千卷大藏经,并且请回鹘僧人译成西夏文。

西夏第二代皇帝毅宗谅祚幼年继位,母后没藏氏专权。她于天祐垂圣元年(1050)兴建著名的承天寺,历时近六年于福圣承道三年(1055)建成。“没藏氏好佛,因中国赐《大藏经》,役兵民数万,相兴庆府西偏起大寺,贮经其中,赐额‘承天’,延回鹘僧登座演经,没藏氏与谅祚时临听焉。”①[清]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卷一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226页。承天寺在今老城西南。方志录载的《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碣铭》坐实了承天寺的兴建,并描绘了埋葬佛顶骨舍利的盛况。②[明]胡汝砺纂修,[明]管律重修:《嘉靖宁夏新志》卷二《宁夏总镇·寺观》,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3页。

据文献记载,仁宗乾祐二十年(1189)在大度民寺作求生兜率内宫弥勒广大法会,延请宗律国师、净戒国师、大乘玄密国师、禅、法师等,作大法会,读藏文、西夏文、汉文佛经,散施西夏文、汉文20万卷佛经。③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 47—48页。中兴府名僧、信众聚集,法会规模盛大。

海宝寺塔与承天寺塔齐名,坐落在银川老城北部,俗称北塔。海宝塔始建于何时不明。最早记载见明朱㮵于正统年间编纂的《宁夏志》,仅记“黑宝塔寺,旧址在城外,校场西北”。④[明]朱㮵撰,吴忠礼笺证:《宁夏志笺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7页。明胡汝砺纂弘治《宁夏新志》记“黑宝塔(即海宝塔)在城北三里,不知创始所由”。皆谨慎地未提及始建时间。但晚出的明杨寿所撰万历《朔方新志》载“黑宝塔,赫连勃勃重修”,却未提出任何依据。⑤范宗兴校注,方红霞、孙广文审校:《增补万历朔方新志校注》,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80页。清代赵宏燮撰《重修海宝塔记》加上了“相传”二字:“咸莫知所自始,惟相传赫连宝塔”。兴庆府的前身是灵州河外六镇的怀远镇,始建于南北朝时期。但怀远老城在唐仪凤二年(677)为黄河水汛损毁,翌年于城西筑新城,当今银川市老城。⑥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8、86、136—138页。即现在的银川市老城是唐代修建的,唐以前的老城早已不存。因此海宝寺塔始建于赫连勃勃时期之说难以成立。据怀远的新旧城址的变化,以及西夏建都以前怀远的地位和规模考虑,海宝塔这样高大、结构复杂的塔及寺院,建于西夏以前的可能性不大,推断海宝塔与兴庆府的高台寺、承天塔寺一样,建于西夏时期。

在西夏后期的西夏文法典《亥年新法》中规定寺庙依耕地负担佣、草的条文中,罗列了西夏“诸寺”的名称50多所,其中能与中兴府寺庙对上号的寺庙有大度民寺、承天寺。①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亥年新法》甲种本第197-198页,辛种本第317页。参见史金波:《西夏的都城、帝陵和寺庙建筑》,《东亚都城和帝陵考古与契丹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90—106页。

西夏的寺庙多数皆已不存,一些佛塔被保存下来。承天寺塔后毁于清乾隆四年(1739)地震。现存塔身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海宝塔后也毁于地震,现存51米高塔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比原建还少了两层,可知原塔更为雄伟。

中兴府有环绕四周的城墙,内有壮丽的皇宫,大小官衙,多座寺庙,以及高耸入云的佛塔,彰显出一派王朝首府的气象。

除上述主体建筑外,中兴府还有很多作坊、民居。此外,这里还驻扎着很多军队,“兴州兴庆府七万人为镇守”,在西夏各地驻军中数量最多,此外还 “选豪族善弓马五千人迭直,号六班直”,是保卫首都的特种兵。②[元]脱脱等:《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中华书局,1985年,第13995页。驻扎军队的大量兵营,成为西夏首都的另一道风景。

西夏都城内还建有多种学校,属于皇家和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蕃学、国学(汉学),而大汉太学、内学等为皇室和贵族子弟学习场所。此外还应有一般平民的学校。

贺兰山为兴庆府的西部屏障,又是兴庆府延伸的一部分。贺兰山中有西夏的离宫,有寺庙,特别是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寺庙群,在西夏形成了兴庆府——贺兰山佛教中心,是西夏佛教信仰的主轴。在《亥年新法》罗列的寺庙中有五台观音普贤殿寺、五台文殊殿番汉五台福盛寺等,应都在贺兰山中。③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亥年新法》甲种本第197—198页,辛种本第317页。

贺兰山下的皇家陵园高大塔式墓塚,造型奇特的碑座负载着的番汉文字石碑,星罗棋布的陪葬墓,增添了兴庆府西鄙肃穆、神秘的色彩。

总之,中兴府作为西夏的第一大城市,成为西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中心,使中国西北地区又出现了一座新的都城。

三、中兴府的经济

西夏经济逐步繁荣,农业、畜牧业都达到相当水平,手工业、商业发达,与周边王朝贸易往来频繁,中兴府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西夏有不少历来农业发达的地区。《宋史》记载西夏:“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甘、凉之间,则以诸河为溉,兴、灵则有古渠曰唐徕,曰汉源,皆支引黄河。故灌溉之利,岁无旱涝之虞。”①[元]脱脱等:《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下》,中华书局,1985年,第14028页。这里强调了西夏兴州、灵州一带有黄河灌溉之利。西夏时期又兴修水利,元昊时期修建河渠,后世称为“昊王渠”。西夏京畿一带,即中兴府附近是西夏的主要产粮区。《天盛律令》中有融揉籤科,第1、2字为“京师”意。第3字籤“沟壑”意,第4字“内”意,参考《天盛律令》其他有此二字的内容,皆指中兴府附近的郡县,译为“畿内”。

《天盛律令》所列西夏“京师郡县”包括:灵武郡、保静县、临河县、怀远县、定远县。②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七《物离库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547页。它们在政府机构中都是单独建制,属下等司,应是单列县。西夏汉文本《杂字》“司分部”中有“中兴”,即中兴府;“地分部”集中记录了西夏的地理名称,首先记灵武、保静、临河、怀远、定远、定边。③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45-146页。参见史金波:《西夏汉文本〈杂字〉初探》,《中国民族史研究》(二),中华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84页。其中定边为《天盛律令》所无。这些较高级别的郡县,有较多的官员配置:“五种郡县一律二城主、二通判、二签判”,此外各有二名都案,三名案头。④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〇《司序行文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71、374、375页。

京师郡县的耕地质量好,灌溉条件优,耕作技术成熟,粮食产量高,国家收税也多。西夏以耕地多少缴纳农业税。据黑水城出土的大量税收账目可知,每亩耕地纳租税杂粮一升、麦四分之一升。⑤史金波:《西夏农业租税考——西夏文农业租税文书译释》,《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111页。《天盛律令》规定对西夏京畿一带也实行按耕地数量缴纳租税的办法,但又对耕地按优劣划分为五等,各等每亩缴纳不同的粮租,比黑水城一带的租税高得多:“京师畿内所辖七个郡县租户家主,依地优劣,一亩:上一斗,次八升,中六升,下五升,末三升等五等。”⑥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00、307、301页。这里每亩耕地分别缴纳三升至一斗的租税,比黑水城地区要高出二倍至八倍。还规定政府对京畿一带的七郡县缴纳粮税种类具体分工:“麦一种,灵武郡人当交纳。大麦一种,保静县人当交纳。麻褐、黄豆二种,华阳县家主当分别交纳。秫一种,临河县人当交纳。粟一种,治源县人当交纳。糜一种,定远、怀远二县人当交纳。”⑦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五《催缴租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489—490页。参见潘洁:《〈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催缴租门〉一段西夏文缀合》 ,《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第96页。这里比上述五郡县多出了华阳县和治源县。明确这些郡县分工缴纳不同的粮食和麻褐,可能是需要这里的优质产品。这些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或许给皇室或官员特供的物资。总之,中兴府一带产出的粮食种类多,品质好,是西夏的重要粮仓。

西夏畜牧业发达,盛产驼、马、牛、羊。中兴府一带应是以养羊为主,既提供肉食,又可利用皮毛。这一畜牧业优势一直保持下来。元代在“河西置织毛段匠提举司”,⑧[明]宋濂等:《元史》卷一一《世祖纪》,中华书局,1976年,第234页。后又立“皮货所于宁夏,设提领使、副主之。”①[明]宋濂等:《元史》卷三九《顺帝纪》,中华书局,1976年,第842页。至今西夏故地宁夏一带仍以盛产肉味鲜美、皮毛质高的羊著称。

西夏手工业也很发达。由于很多手工业管理官署集中在首都,中兴府的手工业得天独厚,门类全,水平高。与手工业相关的机构主要是京师工院,另有刻字司、作房司、制药司、织绢院、作首饰院、铁工院、木工院、纸工院、砖瓦院、出车院等,除这些管理部门外,还应有各行各业的工匠作坊。在汉文《杂字》的“诸匠部”中有“银匠、鞍匠、花匠、甲匠、石匠、桶匠、木匠、泥匠、索匠、纸匠、金箔、银匠、 铁匠、针匠、漆油、鞘鞦、鞦辔、伞盖、赤白、弓箭、销金、捻塑、砌垒、扎抓、铸䥾、结瓦、生铁、针工、彩画、雕剋、剜刀、镞剪、结绾、镞匠、笔匠、结丝匠”等工匠名称。②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40页。推想这些工匠作坊在中兴府不仅都有,而且集中了技术优良的匠人。有些手工业因西夏特殊的需要,规模很大,如武器的打造。德明死后,宋朝派使臣来中兴府祭吊,听到厅东侧有千百人锻造之声。③[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五《杂志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第433页。可以想见中兴府锻造的规模。又如西夏印刷业兴盛,专设刻字司掌管刻印事业,刻印了大量印刷品,其作坊可能即是上述的“雕剋、剜刀”。

西夏商贸也很发达。除境内的买卖外,还与其他王朝往来贸易,这需要较为方便的交通运输。为便于管理,西夏中央政府机构中专门设置都转运司,在中兴府居中运营,并在各地设置10处边中转运司④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〇《司序行文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63—364页。,形成了以首府兴庆府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西夏纪事本末》前的“西夏地形图”中绘有四通八达的道路,以虚线标识,共有十数条之多,其中标明“国信驿路”的路线就是兴庆府——灵州——盐州——保安军——延安府一线,是当时重要交通干线。

中兴府靠近黄河,便于水运。据《天盛律令》记有24个渡口,其中有顺化、定远县、大都督府、贺兰沟等。⑤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七《库局分转派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536页。《西夏纪事本末》的“西夏地形图”中沿黄河有郭家渡、吕渡、顺化渡。其中顺化渡在中兴府附近。宋将刘昌祚曾提及“兴州渡口”,证实这里有水运渡口。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九,神宗元丰四年十一月癸未条,中华书局,1985年,第7700页。

《天盛律令》提到经济商贸时,多次提到“京师”。如各种管理财政、商业的政府机构都设在京师,对周边国家的贸易也多在这里进行。具体管理收税的有中兴府税院、大都督府税院。西夏和宋代一样,贸易货币实行铜钱、铁钱并用的办法,并划分了铜铁钱的专用区。《天盛律令》规定:“诸人不允将南院黑铁钱运来京师,及京师铜钱运往南院等,若违律时,多寡一律徒二年”。①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七《敕禁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287页。在京师使用铜钱是为保障货币的稳定。然而近年考古发现,在今银川附近也有西夏铁钱发现。

在西夏经济方面宋朝的岁赐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德明继位后,宋朝于景德三年(1006)遣使赐袭衣、金带、银鞍勒马、银万两、绢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②[元]脱脱等:《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中华书局,1985年,第13990页。特别是元昊时期宋、夏达成庆历之盟,元昊称臣,宋朝承认西夏的实际地位,每年赐给西夏丰厚的岁赐:

朝廷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进奉乾元节回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茶五千斤,贺正贡献回赐银五千两,绢五千匹,茶五千斤,仲冬赐时服银五千两,绢五千匹,及赐臣生日礼物银器二千两,细衣着一千匹,杂帛二千匹。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二,仁宗庆历四年十月乙丑条,中华书局,1985年,第3706页。

以上共计银、绢、茶共 25万 5千两、匹、斤。大量岁赐不仅成为宋朝财物的沉重负担,运送到宋夏边界差役也不堪重负。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九,仁宗庆历四年五月甲申条,中华书局,1985年,第3613页。西夏把这些岁赐从宋夏边境运到中兴府,在这里再由有关司署进行分配和储存。这些岁赐随着双方关系的好恶时续时断。然而每年的岁赐何时运送,路经何处,双方怎样交割,汉文文献没有记载。由于西夏实录的缺失,出土的西夏文献中也未发现相关记录。

四、中兴府的文化

西夏文化事业繁荣,在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和拓展本民族文化方面都可圈可点,成就非凡。

西夏文化最显著的特色是创制记录党项民族的文字——番文,即西夏文。中兴府是西夏文字诞生、向全境推广之地。元昊命野利仁荣创制番文,仁荣苦心孤诣完成,用以教国人纪事,逐渐从首都推广流行。他们要有多深的见识,多大的勇气,多强的坚持,才能完成如此艰难的工程!由于西夏文符合记录西夏语,致使西夏文应用不衰,伴随着西夏的始终。

中兴府是西夏文化水平最高之地。这里建国之初就有番学院、汉学院,颇类中原王朝翰林院。在“国人纪事悉用番书”的形势下,中兴府自然会形成大量文书档案,但至今在这一带尚未发现大量文书。而在黑水城遗址发现的很多文献都在中兴府编纂完成。如备受学术界关注的《天盛律令》作为西夏的国家法典,编纂告蒇于中兴府,有9位中书、枢密大人和各重要部门官员、学者参加,是目前所见数量最大、涉及西夏社会领域最宽、内容最丰富的世俗文献。西夏文重要韵书《文海宝韵》的书名全称为《大白高国文海宝韵》,是官修典籍,又有皇帝作御制序,也应在中兴府编纂印行。①史金波:《西夏文写本〈文海宝韵〉》,《民族语文》1999年第4期,第40-50页。此外,还有很多西夏重要文献都在中兴府问世。大量的西夏文文献成为西夏文化特有的精神标志。

中兴府是西夏番学和汉学的典范所在。想象当时兴庆府的城门、宫殿,乃至于街头店铺可能悬挂着西夏文、汉文,或者两种文字对照的匾额。黑水城出土的双语、双解词语集《番汉合时掌中珠》和西夏陵园中各帝陵出土的大量西夏文、汉文残碑,或许为此做出了旁证。

西夏主体民族是党项族,但其统治地区汉族文化浸润已久。西夏统治者接受中原文化,视儒学为典范,举凡建国举措,职官设置,法律制定,军事部署,礼仪制度皆仿中原,其主导思想是中原王朝成熟的统治理念,特别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即便是其颇有特色的标新之处,如文字的创制,礼仪的更制,也都深深地打上中原文化的印痕,不出中华文化的窠臼。

西夏崇宗中兴后,加强汉学,于贞观元年(1101)在蕃学外特建国学,“设弟子员三百,立养贤务以廪食之”。②[元]脱脱等:《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下》,中华书局,1985年,第14019页。《天盛律令》规定养贤务为中等司,设2正、2承旨,2名都案,6名案头。③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〇《司序行文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63、368—369、374、375页。国学是政府弘扬儒学之所在。西夏的养贤务和国学都在中兴府。

仁宗在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杏坛高筑,建树更多。人庆元年(1144)在中兴府皇宫内建立小学,凡宗室子孙7岁至15岁都可以入学,仁宗和皇后罔氏也常前往训导。人庆二年(1145)西夏又建立大汉太学,仁宗亲临太学祭奠先圣先师孔子,后又尊孔子为文宣帝。④[元]脱脱等:《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下》,中华书局,1985年,第14025页。这证明西夏和中原地区一样,也在推行庙学。这些重要文化举措都在中兴府实施。

西夏效法中原实行科举。汉文文献记载西夏实行科举在仁宗人庆四年(1147),但据参与科举人员年龄的推算,至少在崇宗时西夏已经实行科举。汉文文献还记载一些西夏重要人物为进士及第或进士出身。在《天盛律令》第十中有关于西夏培养士人的条款残损缺失,难知其详。元代文学家虞集在为西夏宰相斡道冲画像写赞语时说西夏“学校列于郡邑,设进士科以取士”,这是西夏教育、科举的真实写照。西夏科举会试时,中兴府番汉士子云集,参加会试和殿试,展示才华,求取功名。这里成就了不少饱学知名人士,其中有后来当了第八代皇帝的遵顼,官至吏部尚书的权鼎雄,最末一班进士、蒙古时期受到重用的高智耀,以及元初大将察罕之兄曲也怯祖等。

西夏还有殿、阁学士,是地位较高的儒臣称号。如历经桓宗、襄宗、神宗、献宗的西夏名臣罗世昌,是观文殿大学士;献宗时与金朝谈判互市的使臣李弁,是徽猷阁学士。①[元]脱脱等:《金史》卷六二《交聘表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1480页。

西夏佛教兴盛,最引人瞩目的是将大量佛经译为西夏文。西夏译经始于元昊称帝当年,即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由回鹘僧人主持译经,历经四朝53年,至崇宗天祐民安元年(1090),共译经362帙、812部、3579卷。②史金波:《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发愿文译证》,《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期,第67页。当时兴庆府寺庙中回鹘僧人白法信和白智光先后主持译经,有党项、汉等族多位僧人参加,分工合作,可谓孜孜矻矻,皓首穷经,演绎出中国译经史上的非凡的壮举,并为后世留下了中国唯一的译经图景。③史金波:《西夏译经图解》,《文献》第1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79年,第215—229页。

西夏皇室推崇佛教。元昊不仅兴起译经,更以四孟朔为圣节,令官民礼佛;毅宗时太后没藏氏建承天寺,延回鹘僧登座演经,她与毅宗“时临听焉”;惠宗时梁太后和皇帝亲临译经译场;崇宗前期母后梁氏当政继续大藏经翻译,崇宗亲政后提倡汉学,佛经的翻译可能受到影响;仁宗又大力兴佛,校译佛经,发展藏传佛教,封设帝师,在中兴府诞生了中国首位帝师。仁宗去世后,太后罗氏接连三年举行佛教法会,超度祭奠,印施大量佛经,并“全增新写番大藏经契一藏,已入皇居报庆寺内经藏中”。④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68、179页。

西夏有发达的印刷事业,朝廷专设政府管理机构刻字司。中兴府应是西夏官刻中心。在中国历代各王朝中,西夏是唯一设置刻字司的王朝。西夏刻字司共刻印了多少书籍难以估量。现已知署名刻字司刻印的书籍有:西夏文本《音同》《圣立义海》《西夏诗集》等,还有译自中原地区的《论语》《六韬》《三略》《类林》等。⑤史金波:《西夏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90-492页。

在西夏内宫中也有印刷场所。天祐民安五年(1094)印行的西夏文《圣大乘无量寿经》中,卷末梁太后和崇宗的御制发愿文内记有“令内宫雕印板,印制一万卷”①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26页。,可知在西夏皇帝内宫中有刻印的场所。

西夏应用并创造性地发展了活字印刷。在西夏文《胜慧到彼岸要论学禁现前解庄严论显颂》之经末的题款内有:“御前注补印活字都案头监出家功德司承旨云智有、御前注补印活字都案头监、工院正王忠敬”。②史金波、雅森·吾守尔:《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西夏回鹘活字印刷术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4—56页;聂鸿音:《俄藏5130号西夏文佛经题记研究》,《中国藏学》2002年第1期,第52页。“御前”二字证明西夏活字印刷中心在中兴府。近年在距今银川市区不足10公里的贺兰山下的山嘴沟石窟中发现了大量西夏时期的西夏文、汉文文献,其中有多种活字版佛经,题款中还有活字印刷的细目分工。③孙昌盛:《贺兰山山嘴沟石窟出土西夏文献初步研究》,《黑水城人文与环境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71—603页。

兴庆府西北贺兰山拜寺沟方塔所出木活字版《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为中国活字印刷的发明提供了重要早期实证,成为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不难看出,在跨多民族文化的西夏,中兴府在西夏文字的创制和使用,儒学的推行,科举的兴办,佛经的翻译,印刷术的应用和创新等方面,都做出了与西夏首善之区相应的重要贡献。

五、中兴府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

中兴府是西夏最重要的政治舞台,举凡西夏重要风云人物都在这里登场,重大事件几乎都在这里进行。

掌握西夏政权的一代代皇帝和掌权的皇太后在这里运筹帷幄。德明于此始建都城,派太子元昊拓展河西走廊。元昊在这里筑坛受册,登基称帝,11年后在宫中被儿子刺伤而死。毅宗幼年即位,受母党制约,少年老成,14岁时在朝臣支持下擒杀企图篡权的母舅没藏讹庞。600年后少年康熙擒杀权臣鳌拜似乎是西夏毅宗杰作的重演。惠宗也遭遇幼年母后专权,成年后与太后政见相左,大安八年(1081)被囚禁兴庆府。800年后慈禧太后囚光绪于瀛台,又何其相似。崇宗初期再遭梁氏母、舅弄权。连续三朝皇太后在兴庆府依外戚主政,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其中第二梁太后常率兵打仗,军事才能不让须眉,穷兵黩武致使宋夏征战不休,颇遭物议。梁氏死后,崇宗更张国策,向宋谢罪,大重汉学。大德五年(1139)生灵芝,崇宗作《灵芝歌》,大臣相合,中兴府一派祥和景象。仁宗成年即位,在中兴府修订律令,振兴经济,繁荣文教,后大权旁落,权臣任得敬强行分国,欲迫仁宗去瓜、沙州,中兴府几不保。仁宗在金朝支持下诛杀任得敬及其党羽,度过分国危机。崇宗和仁宗于中兴府各在位54年,是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至康熙帝1500年间两位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创造了父子两位皇帝连续在位108年的历史记录。此后西夏走入下坡路,政局不稳,中兴府上演了一幕幕政变;蒙古军不断围攻,中兴府岌岌可危。先是仁宗子桓宗纯佑被废,其堂兄弟安全继立,是为襄宗。应天四年(1209)蒙古军进围中兴府,并以水灌城,中兴府居民溺死无算。襄宗在位5年,齐王遵顼立,史载不详,可能也是一场政变。神宗遵顼时蒙古不断用兵,光定七年(1217)蒙古军再围中兴府,神宗逃往西凉,蒙古兵退,始还中兴府。光定十三年(1223)传位与太子德旺,后德旺忧悸发病卒。子睍立,中兴府再次被蒙古军包围,夏军难以抵御,会地大震,中兴府宫室多坏。1227年末主睍出城投降,旋被杀。中兴府易于蒙古军之手,遭到严重破坏,连西夏陵园中众多石碑皆被击为碎块。

西夏时期的中兴府还聚集有很多大臣。他们有的是西夏的筋骨,王朝的精华;有的是弄权的奸佞,国家的贰臣。他们都是居住、勾干于首都的名人。诸如太宗德明时期有前朝老臣张浦,主持修建兴州的贺承珍;景宗元昊时期主持文教、创制文字的野利仁荣,自宋朝来归、出谋划策的张元、吴昊,建功立业、后被误杀的大将野利旺荣、野利遇乞;毅宗时期的权臣没藏讹庞,妻党首相梁乙埋,自宋朝来投的景询;惠宗时期的母舅、权臣梁乞逋,崇宗时期协助崇宗改变方略、向宋谢罪的大臣嵬名济乃,严谨执法、清廉一世的中书令嵬名仁忠,战功卓著、又贪腐无度的嵬名察哥,仁宗时期的权臣、后欲分国的任得敬,协助仁宗拨乱反正的国相、学问深湛的斡道冲,西夏晚期奋力抵抗蒙古军、坚守中兴府的右丞相高良惠等。

西夏是多民族王朝,这里除有党项族、汉族外,还有回鹘人,吐蕃人。各族人有的为官,有的求学,有的崇佛,有的经商。各民族之间少有畛域,西夏未制定民族等级差别制度。《天盛律令》规定在西夏有官职者以职务高低为序,只是在职务相同时才以党项族为大。①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三《执符铁箭显贵言等失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471页。

西夏与邻近重要王朝关系密切,使节来往频繁。《宋史》和《辽史》对向西夏“遣使”的记载并不完整,有特殊事件才记载下来,而《金史》有“交聘表”三卷,记宋朝、西夏、高丽历年派往金朝的使节和金朝派往其他王朝使节。西夏派往宋、辽、金各朝使节从中兴府出发,而宋、辽、金各朝使节都要来到中兴府。中兴府有招待各国使人的驿馆(臲棍)。②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黑水城文献》第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92页;《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一三《执符铁箭显贵言等失门》,第471页。中兴府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各王朝使人荟萃之地。

《天盛律令》中的“谍案”中包括“汉、契丹、西番、西州、大食”①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九《事过问典迟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20页。,分别指宋朝、辽朝、吐蕃、高昌和喀喇汗王朝。从《天盛律令》可知,西夏与大石(或译大食)、西州有使节和贸易往来,还规定对大食、西州国商人所需驮骑和粮食应给予帮助。②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七《敕禁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284—285页。可知这些国家对西夏或出使或贸易,多会到访西夏首都。

此外,西夏还有印度僧人。前述《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中记“是致东土名流,西天达士,进舍利一百九十暠,并中指骨一节,献佛手一枝及顶骨一方。”③[明]胡汝砺纂修,[明]管律重修:《嘉靖宁夏新志》卷八《宁夏总镇·寺观》,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4页;[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陈明猷点校:《乾隆宁夏府志》卷一九《艺文(二)》,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90页。“西天”当指印度,看来西夏早期已有印度人来兴庆府进奉舍利。又北京房山云居寺发现的明刊本汉藏对照佛经《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系西夏时期译校,首页有汉文题款,其中有“天竺大钵弥怛、五明显密国师、讲经律论、功德司正、口褱乃将沙门拶也阿难捺亲执梵本证译”。④罗炤:《藏汉合璧〈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竭〉考略》,《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4期,第5页。“天竺”即印度。此经的西夏文本将天竺译为“西天”。印度人拶也阿难捺在西夏参与校译多种佛经,并有国师的高位和功德司正的职务,还被授予“乃将”(可授予宰相)的官位。他应在中兴府驻锡。据黑水城出土的佛经题款记载,来西夏的还有其他印度僧人。

总之,在中兴府可以看到服饰各异、语言迥然的多民族、多国度人员。《天盛律令》在“使来往门”中规定接待使人时,有“译语(禑稟)”一职。中兴府当时也是一座容纳多民族、多国家人员的都会。

西夏灭亡后,改朝换代,中兴府由一国之都,变成元朝地区城市。元初在西夏故地建制行省,名为“西夏中兴等路行尚书省”,把原国称“西夏”加上其首都“中兴府”合并而成,简称“西夏行省”,后曾改为西夏宣抚司、西夏宣慰司。至元二十五年(1288)置宁夏路总管府。⑤[明]宋濂等:《元史》卷六《世祖纪》、卷六〇《地理志》、卷九一《百官志》,中华书局,1976年,第110、1451、2307页。元朝为便于对党项人聚居的地区进行统治,有时任用原西夏上层后裔做这里的长官。西夏宰相斡道冲之孙斡扎箦在元太宗时为副中兴路管民官,斡扎箦之子朵儿赤在世祖时任中兴路新民总管。⑥[明]宋濂等:《元史》卷一三四《朵儿赤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255页。西夏进士高智耀于至元五年(1268)被擢为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西夏的兴庆府(中兴府)演变为宁夏府,至近代称为银川市。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这里为自治区首府。

西夏已经远去,西夏文化作为西夏故地的历史文化被重新认识、发掘。在宁夏,特别是银川市随处可看到西夏文化的浓烈影响。银川市城区的三个区,有两个分别绍续西夏的国名和首府名:西夏区、兴庆区。宁夏博物馆的西夏文物展览,以大量精彩的文物展示着西夏的灿烂文化,使观众体味真实的西夏社会。贺兰山下的西夏陵园游人如织,人们在那里凭吊鼎失祚亡的古代王国。在城区有以西夏和第一位皇帝元昊命名的公园、饭店和商品名称。先后拍摄的有关西夏的影视片如40集的故事片《贺兰雪》,5集纪录片《尘封不住的西夏》和10集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把主要镜头聚焦宁夏,特别是银川市。在银川市西夏区的宁夏大学,专门成立了西夏学研究院,是国内外西夏研究人才最集中的部门。

今年适逢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拂拭历史,展望当今,新时代更显宁夏成就宏伟,银川市日新月异,西夏研究也如古树新枝,欣欣向荣。

猜你喜欢
西夏中兴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西夏陵雕塑与自然人文环境
西夏语陈述句到一般疑问句的转换方式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西夏河渠技术述论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谢彩霞
中兴通科0元购中兴通税讯60%股权
俞义方不再担任 中兴手机中国区总经理
中兴商业:或遭资金恶意做空回击盾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