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升,刘武军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实施的学生满意度调查
黄东升,刘武军
(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以四所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方案、课程教学、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实施的相应对策,即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价值认知、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吸引优秀教师投身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和增强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学生满意度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创业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为我国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作出了重要部署,各高校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平台、加大投入等措施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不管是从人才培养的类型素质还是从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角度来看,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可以说,创新创业能力应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1]那么,目前的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方面效果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特别是作为直接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满意?回答好这些问题,对加强和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课程实施”概念的理解,学界的观点各异,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认为课程实施是将预期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二是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学。”[2]综合来看,课程实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除了课堂教学,还应该包括课程方案的发布、课程资源的供给、课程教材的使用、课程的评价等。为此,本研究构建的分析框架包括创新创业课程方案的发布、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供给、创新创业课程教材的使用、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以及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等五个维度。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同时辅以半结构化访谈,调查时间是2018年3月至5月,调查对象为广西四所应用型高校的在校本科生。按照学生的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和不同学科,我们对每个样本高校进行随机抽样,有效样本的人数分布及其百分比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有效样本人数分布及其百分比
特别说明,因样本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安排在大一、大二实施,为提高研究的效度和信度,样本的年级分布对大一、大二有所倾斜,学科分布和性别分布则比较均衡。总体来看,抽样情况较为理想。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00份,每个高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2份,问卷有效率为95.5%。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单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对双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交互分类统计。半结构化访谈只是为了辅助分析问卷,不直接用于本研究的定量分析。
“学校课程方案就是学校和教师为贯彻落实国家、地方课程方案进行的课程规划与设计”[3],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问题“你是否了解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方案?”的回答,51.3%的学生选择“了解”,48.7%的学生选择“不了解”。由此可见,近半数的学生并不了解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方案,这种情况值得各高校加以关注。从年级的分布来看,一年级有72.3%的学生选择“不了解”,二年级有38.4%的学生选择“不了解”,三年级和四年级选择“不了解”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5.6%和32.9%(2=20.85,=5,<0.01)。数据表明,直到大学毕业,仍有超过三成的学生对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方案不甚了解。从学生了解课程方案的态度来看,80.2%的学生表示“希望深入了解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方案”,只有19.8%的学生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在希望了解课程方案的学生当中,有83.4%认为“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学校应发布告知”,认为“没有必要”的只占16.6%。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深入了解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方案,但学校却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在选择“了解”学校创新创业课程方案的学生中,有76.2%认为“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设置合理”,有18.7%认为“不合理”;对于方案中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问题,有56.5%的学生选择“满意”,32.2%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11.3%的学生选择“不满意”;有52.8%的学生对课程方案所体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感到“满意”,感到“不满意”的学生比例为8.4%。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时数量问题,39.9%的学生选择“正好”,选择“太多”的有12.4%,选择“略少”的有28.5%,选择太少的占20.2%;对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时间问题,84.6%的学生认为过度集中于大一、大二。这说明,创新创业课程的课时数量和开设时间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对于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满意度,有72.1%的学生选择了“满意”,仅有12.6%的学生选择“不满意”。这表明,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总体比较满意。
教育资源是确保教育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材,整体环境(网络、图书、资料等)。在“学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调查中,有75.2%的学生认为学校很重视创新创业课程,说明学校在课程资源和学习环境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对创新创业课程师资的满意度调查中,有28.5%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师的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令人满意,有35.7%的学生则选择“不满意”。访谈发现,创新创业教师主要由辅导员和行政部门人员兼任,很少有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且整体职称偏低。这表明,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质量有待提升,师资结构需要优化。在教材方面,选择“满意”的学生达到73.6%,选择“不满意”的学生仅占11.5%。调查还发现,应用型高校所用的创新创业课程教材都是学校征订的专用教材,目前尚无任课教师的自编教材。这说明,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教材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但是,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开发相关教材则有待加强。对于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整体环境问题,58.6%的学生选择“满意”,31.5%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9.9%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可见,应用型高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对于“你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是否满意”,有41.3%的学生表示满意,表示不满意的占26.8%。这表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学的满意度较低,教师的教学能力仍需提升。在教学方法偏好的调查中,有36.2%的学生选择“启发式教学”,30.8%选择“讨论式教学”,33.0%选择“参与式教学”。可见,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学生更喜欢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这就对创新创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中,有70.2%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过多、课堂互动偏少,28.5%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容量太大、弹性时间不足。访谈中也发现,教师鲜有结合学生专业进行教学,基本上都使用全校统一的PPT来讲课。这表明,教师还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设计教学方案,照本宣科现象普遍存在,他们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仍有待提升。对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师生交往最缺乏的是哪方面”这个问题,有48%的学生认为是课后的交流互动,28.5%的学生认为是课堂上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只有12.8%认为是教师对待创新创业课程的认真态度。这说明创新创业教师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也印证了前述观点,但在课程教学的技巧与方法运用上还欠火候,特别是师生交流互动方面急需加强。
“评价是一种共同建构的过程,是通过对各类评价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关注点和问题的应答、对话和协商,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4]首先,在“教师对创新创业课程学习评价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的选择上,由高到低依次是“提交创业计划书”(72.4%)、“课程测试”(16.7%)、“根据平时表现”(10.9%)。其次,对于“你喜欢创新创业课程的哪种评价方式”,选择“课程测试”的学生占15.6%,选择“提交创业计划书”的学生占62.8%,选择“根据平时表现”的学生占21.6%。最后,对“你是否满意当前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评价方式”这个问题,选择“满意”的学生有57.3%,选择“不满意”的学生为42.7%。综上可见,学生较为认同“提交创业计划书”的评价方式,但因评价方式单一,难以体现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性、创造性与个性化特征。对于“你认为创新创业课程评价的侧重点是什么”的回答,选择“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生占21.6%,选择“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生为45.2%,而选择“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的学生达到33.2%。由此可见,如何让课程评价更加贴合学生与创新创业课程的特点,是改进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努力方向。
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投入与收获,是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成效的重要表征。在学习的投入方面,本研究用“每周花在创新创业课程课后学习的时间”进行测量。具体情况为:每周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为32.5%,1—2小时的为38.7%,3—4小时的为20.6%,每周花5—10小时或更多时间的为8.2%。
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课后学习时间投入非常有限。由此,本研究运用非参数卡方对前述的“教学满意度”和“学习投入”之间的统计关联性进行检验,发现在选择“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不满意”的学生当中,有超过一半几乎不花时间在课后学习上,有30.7%只花1—2小时,只有12.5%花3—4小时及以上。而在“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感到满意”的学生当中,几乎不花时间进行课外学习的仅为16.8%,花1—2小时的占35.2%,花3—4小时及以上的则超过半数(2=14.26,=4,<0.01)。由此可见,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与其在学习上的投入程度成正比。这就说明,必须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满意度,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的收获方面,有20.4%的学生认为自己“收获很大”,有60.2%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大”,而选择“没有收获”和“很难说”的分别占10.1%和9.3%。我们就“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满意度”和“学生对自己学习收获情况评价”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这两个调查项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0.630,=518,<0.001)。这就表明,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与其在学习上的获得感成正比,也表明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能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近半数的学生并不了解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方案,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却希望能够了解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方案,如此反差令人唏嘘。当前,应用型高校都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如加大了创新创业课程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并着重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来由于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时间短,课程文化基础薄弱,二来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创新创业课程的价值与内涵,就会以传统的惯性思维来审视和对待创新创业课程,认为创新创业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副课”“辅修课”,导致创新创业课程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要扭转这样的认知偏差,就必须强化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内涵理解和价值认知,让每个学生深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明晰创新创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价值和意义。这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课程认知和形成正确学习态度的重要途径。为此,可以向新生发放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资源平台、实行学业导师制度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环境和支持体系。
调查数据表明,虽然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理念表示满意,但是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则表示质疑。在回答开放性问题时,很多学生认为,当前的创新创业课程有待改进,还存在课程内容滞后、课程类型单一等问题。因此,急需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更加系统完整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在建立创新创业课程结构体系时,不仅要注重外在的课程体系的协调与优化,更要注重内在的课程要求和保障机制。具体来说,创新创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不能仅仅满足于确立其为通识必修课的基本要求,而缺乏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具体规定。既要参考、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分类管理经验,更要注重对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精深度设计和对学生修读的具体要求,以保障课程实施的效果。
从访谈情况来看,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总体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经费支持方面,通过加大创新创业任课教师的课酬或补偿,特别是对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的教师,要加大教学奖励额度;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聘方面,加大对创新创业任课教师的倾斜力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建立科学的甄别机制。加强对创新创业课程任课教师的资格审核与遴选,让责任心强、能上好课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确保在完成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提升。通过优化机制,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身到创新创业的教学中来。
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来看,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均成正比例关系,同时也表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还需提高。除了大力选拔优秀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以外,还要加强过程培养和服务工作,努力帮助每个任课教师提升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服务机构,如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心,为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教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教学项目申报等一系列服务工作,同时承担创新创业课程审查、资源供给、监督评价等职能。应用型高校还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心和教务处、学科发展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使其相得益彰。创新创业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应用型高校要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转变管理者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创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教师专业发展、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和奖励激励的政策制度环境,并最终生成重视创新创业的教学文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1] 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38-41.
[2] 李子建,尹弘飚.后现代视野中的课程实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21-33.
[3] 郑东辉.什么样的课程方案评价是好的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11(16):13-16.
[4] 古贝,林肯.第四代评估[M].秦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018-06-01;
2018-11-13
2018年广西职业教育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左右江革命老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 GXGZJG2018A051);百色学院2018年教改项目“经济学视角下广西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动力的CBRS分析”(2018JG18)
黄东升(1979—),男,广西靖西人,百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联系邮箱:dongsheng0771@foxmail.com;刘武军(1968—),男,广西容县人,百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德育
G647.38
A
1674-893X(2018)06−0001−04
[编辑: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