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治国 胡旭珍
现代临床管理病人的模式以病种分类管理,这主要是病人所患疾病的的部位或是诱因不一样而来管理的。这是一种模式化的固定管理,但这种管理方式略有欠妥,相对于西医院来说更明显,中医院在住院病人的管理上主要还是体现在以中医病名来分类管理,这种理念与类型也是一种传统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好现代的优势资源及技术,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体质学说相对于病人来说是一种相对于病人分类及大夫管理病人的这种模式上来说还是很实用的。以下就体质学说进行探析。
胡老认为中医学从过去到现在的治病思路是以人为有机整体,结合自然环境对病人所患疾病的影响进行诊治。体质最早记录在《黄帝内经》中出现,虽无明确的“体质”概念,但从“形”、“质”等方面对体质和疾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再如《灵枢·本脏》中记载:“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 ·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中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老师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影响体质的本身的因素是后天和先天,但也与人的年龄、性格、环境、情志等有很大关系,这也正是现代疾病发生的客观因素,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体质发生变化的基础。
以上都描述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体质强弱的关系,强体质是充满健康气息的,并且具有很强的抗病性,即使有致病性气,也不一定能够发生;相反,体质较弱,抗邪气能力不足,容易发生疾病。可以得出结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体制的强弱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谓: “东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者,……其民华实而脂肥”;“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 “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灵枢经·寿夭刚柔》篇所说: “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并描述其容易罹患的疾病。《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记载了按照五行归纳出金、木、水、火、土 5种人的体质类型,且在此基础上阐释了5 个亚型。《内经》中还有其他篇章记载了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体质分类。后世医者在《内经》阐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及对体制的认识对体质进行进一步分类研究和应用。例如,明代张景岳提出的阴、阳、脏腑的构成类型,清末陆锦生提出的湿、燥、寒、湿、燥的类型。古代医生解释了体质的分类,但是因自身和环境的限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不能被推广和应用。现代医者根据古代医者的论著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见解对人的体质有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在临床应用上对于疾病的治疗有明显的作用。医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认识,逐步形成了不同的体质辨别体系[2]。王琦[3]在认识疾病和治疗上提出体制的分类,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将体质分为 9 种基本体质,分别是: 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目前,此种分类法已有较为广泛的研究与实践。
体质学说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韩淑辉等[4]对高血压合并或不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体质辨识的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体质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此研究从体质辨识角度对该病进行诊疗,具有指导临床辨证和预防疾病进展意义。王丽萍等[5]对样本社区 30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分型,结果各型体质分布差异较大,其中阴虚质和痰湿质比例最高,从而为提高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指导依据。伊西磊等[6]对 120 例胆石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识,得出湿热体质的人群是该病的易感人群,给胆石症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张卫华等[7]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了乳腺癌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指出乳腺癌的危险体质为气虚质和气郁质,并提出了通过积极调整这两种偏颇体质来预防乳腺癌的新思路。李瑞丽等[8]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以阳虚体质、痰湿体质、癖血体质、气郁体质为多见,从而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周群等[9]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阴虚体质是反复自然流产最常见的体质的理论,针对该体质进行治疗,有助于预防流产。土晓鸣等[10]建立1 ~6 岁健康儿童中医体质辨识方法。邓雪梅等[11]研究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易感体质,通过体质干预,对该病起到了预防和早期治疗的作用。
胡老认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诊疗疾病过程中适合任何年龄阶段的疾病管理,是中医在以后临床上必不可少的理论,通过对各种体质的人进行临床分类管理病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并且可以很大的利用中医的优势。
人体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用阴阳平衡来阐释疾病是否发生,阴阳的物质属性表现出来,阴阳力量对于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体质、体型都有所不同。阴阳健康与邪气的平衡和升降与发病率和发病率有关。中医认为阴和阳是秘密的,精神是治疗,阴阳是分离的,精髓是至关重要的。阴阳失调意味着疾病。整洁的强度也与发病有关。体质强健,体质弱,导致邪气容易侵袭人体和疾病。体质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正气和邪气的状态。临床上也有明显不同表现,其脏腑功能强弱,以及正气的强弱与疾病的易感性、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和对四季的响应能力不同,所以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不同的人有无疾病,疾病的程度和类型。疾病会有所不同。在环境和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它们的体质类型各不相同,则发生的证候亦各不同。老师建议临床上我们应该结合病人的体质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管理,体质的强弱代表了病人在患病期间的疾病发展与转归。
老师认为以体质类型来分管临床病人,已在临床实践中有了较高的认可度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体制理论的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体质类型分类管理,以及掌握好各种影响病情的发展的可控因素,结合医者临床经验及实际情况,对临床病人进行中医体质分类管理,发扬中医学体质辨识在临床诊疗中的优势,且能提高临床疗效,体现中医药在治病中地位。即医者学而用之,且能合理平衡好医者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依据中医整体治疗原则,对个体进行体质类型的辨识,强调心身并重,指导中医辨证与临床的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提高疗效,并依据体质的改善补充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其学术意义和社会效益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