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闯
历经数千年积淀,民间舞蹈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民族特征,转变成一种具有新的象征意义的表现形式,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与意义。由此我们展开探究,深挖民间舞蹈中原汁原味的文化色彩与真实内涵。
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各民族的民间舞蹈皆有其民族的特征,就像是一个天生的符号,在舞蹈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之间深深刻印下不朽的印记,成为民族文化的特征表现。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天气寒冷,人们常常穿着厚重,因此在其民间舞蹈的表现上,就以飘逸而沉稳为主要风格,往往是通过下半身的主动动作,带动上半身的身体进行律动,形成了独特的藏族民间舞蹈。在“嘎巴”这种舞蹈当中,男子为主,女子为辅,动作厚重而自然,体态刚劲而潇洒,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潜藏着“秧歌”这种舞蹈形式的色彩,而这恰恰与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息息相关,是汉文化进入藏区后,对藏族民间舞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展现出如今的状态。这就是民族性的直接表现。
在傣族的民间舞蹈中,其表现与藏族舞蹈完全不同。傣族舞风格浓郁,情感内在而含蓄,舞姿秀美而隽永,动作婉转似流水,造型表现如雕塑,上半身的动作非常丰富,手势变化鲜明有律动感,下半身则动作灵活而稳定,时而踏跺,时而疾驰,让身体形成完整的起伏,使得体态动作更加具备美感。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民间舞蹈也会因为地区位置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文化特征。
首先谈一谈江南地区的民间舞蹈。江南乃水乡,秀美的风景养育了柔美的人民,所以在江南地区的舞蹈表现中,纤秀灵巧、温柔妩媚、和谐流畅是主要的风格,动作活泼自由,手与脚的协同性如同微风摆柳,腰胯之间的扭动又展现了江南女性的柔和与娟秀。这是江南人骨子里存在的优雅和淳朴,更是一方水土造就的人民性格。
而同样作为水乡的湘西北,其民间舞蹈却与江南地区有所不同。湘西北有山有水,富足的自然资源造就了湘西北人勤劳而勇敢的朴实性格,由此在他们的舞蹈当中,也集中体现在生活情趣和劳作的过程。比如像采莲船、捉龟舞、虾灯舞、蚌壳舞等,皆体现了当地独有的生产和生活状态,这就是民间舞蹈在地域性方面的表现。
民间舞蹈大多来自于劳苦大众,他们在创作舞蹈的过程中,基本围绕劳作动作或者庆祝丰收的主题,由此展现出劳动人民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比如前面提到的湘西北民间舞蹈,就是典型的以劳作动作为基础,通过艺术加工形成的舞蹈形式;又如北方地区的民间舞蹈“秧歌”,尽管不同区域的秧歌各有特色,但是其起源,都是来自于插秧、拔秧等农事劳作动作,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高高兴兴劳作,希冀秋天的丰收。
民间舞蹈往往还存在于一些古老的仪式当中,通过舞蹈来表现仪式的重要程度,比如在生育礼、成人礼、婚礼、寿礼、丧礼等仪式的举办过程中。而另一方面,在节日的庆祝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民间舞蹈,比如有庆祝元宵节的“跑灯舞”“龙灯舞”等,将舞蹈与花灯结合,形成了与节日特色交相呼应的舞蹈风格。
宗教因素也是古代民间舞蹈创作的一个来源,古人信奉神明,所以产生了众多与宗教、祭祀、图腾等内容相关的舞蹈。在藏族舞蹈中,“拟兽舞”就是藏族人民对于其图腾的一种崇拜展示,结合牦牛、狮子、孔雀、鹰等多种动物的动作,以表达人们对于其民族图腾的信奉与热爱。在傣族人民的意识中,孔雀是美丽、善良、智慧和吉祥的象征,所以孔雀舞表现了傣族人民对于孔雀的尊崇和歌颂;而大象是财富的象征,所以就有了“象脚鼓舞”的舞蹈形式,以此展现傣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湘西北,却有着独特的巫术文化,虽然如今这种活动已经渐渐消失,但是像“搬郎君”这种舞蹈却得到了流传和发展,其本身是请巫作法的迷信活动,但是随着其艺术性质的独立化,形成了一种独特风格的舞蹈形式。
民间舞蹈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两大文化特性,受到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影响,导致民间舞蹈产生了强烈的差异性;而民间舞蹈由其来源追溯,则展现出劳作、人文以及宗教等多方面的内涵表现,是民间舞蹈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