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陆琦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推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主张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出发,将幼儿园一日活动游戏化,从而全面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儿园课程应能够吸引孩子专注地投入活动,激发和提升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使活动更加有效,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笔者潜心钻研小班美术活动中应如何进行课程游戏化建设,并提炼了以下游戏化策略,现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同样,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游戏化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能主动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活动。
在小班美术活动中,可以有多种方法显示活动的游戏化。第一种是将整个活动游戏化,让幼儿从活动的开始环节就进入一种情境或一种角色,一直贯穿到活动结束。如在小班美术活动“彩蝶飞舞”中,笔者在活动之初就向幼儿展示了一只低头哭泣的小蝴蝶,它因为翅膀受伤无法参加舞会而伤心不已。这一情境充分激发了小班幼儿帮助他人的愿望,引导幼儿用非常自然的方式尝试学习将彩泥“搓圆”“压扁”并“组合”出蝴蝶的翅膀;之后再通过“小花姐姐分享花瓣”的情境,引导幼儿和同伴交换彩泥,让小蝴蝶的翅膀颜色更加丰富,同时也体验了合作分享的乐趣;最后又在“遇到盛装打扮的小蜗牛”的情境中,找到了通过装饰彩色串珠使小蝴蝶变得更漂亮的方法。整个活动以帮助小蝴蝶参加舞会为主线,幼儿所有的思考和操作都是主动、积极且充满活力的,富于游戏化的教学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更能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第二种是在小班美术活动的某个环节加入游戏,这个游戏要与活动内容相契合、相连接。如在小班美术活动“吃不完的汉堡包”的最后环节,我创设了“比赛做汉堡”的竞赛游戏,幼儿需要小组合作,利用之前自主制作的各种汉堡配料,在规定时间内组合、叠加成一个完整的汉堡,最终汉堡完成得最高、最大的一组获得胜利!这一游戏与活动前半部分学习各种配料的制作有效衔接,使活动更具完整性并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在美术活动中,提供充足而又丰富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创作各种美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让幼儿觉得操作富有趣味,满足他们的能力水平与情感需要,并在活动之后运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这又是一种有效的课程游戏化策略。
首先来谈谈材料的丰富有趣。《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提出,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材料环境,尊重幼儿自发的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在美术教学中,单一的材料容易使幼儿觉得乏味,而丰富有趣的材料,能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挑选,激发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表达,也更有可能出现丰富且充满个性的作品。比起纸笔、颜料等常规美术材料,幼儿更容易被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活材料所吸引,如叉子刮画、积木拓印、瓶盖拼贴等。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既要围绕活动的教学目标,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在紧扣目标的前提下,尝试提供色彩鲜艳、不同材质、新颖有趣的材料。与此同时,投放的技巧也是关键,小班幼儿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一次性投放太多反而会让幼儿不知所措,我们可以试着分批投放,分段操作,也可以设立材料台让幼儿自主挑选。
其次,来谈谈作品的游戏化运用。在活动结束后,将作品投放到相关的游戏区域,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进行游戏,充分体现幼儿的愉悦与创造。如,“冰棍小人”可以放进阅读区进行故事讲述;“好吃的冰激凌”可以供给小超市进行买卖;编织好的“围巾”可以给生活区洗一洗、晒一晒……在以“吸管”为主题材料的系列活动中,幼儿利用各种直条吸管制作了“小竹排”“滑翔机”等,在玩水活动时放逐“小竹排”,在体育游戏时投掷“滑翔机”……将美术作品进行游戏化运用,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自己作品有待改进之处,如有的“船帆”因为没有加固而侧翻了,有的“滑翔机”因为吸管弯头的改变而变换了飞行方向。如果只是将作品摆放起来展示和欣赏,这些问题可能永远都不能如此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更不能引发幼儿后期的自主改造。
教师要树立幼儿主体的理念,及时捕捉细节,生成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直接教授的成分,鼓励幼儿用观察、分析、讨论、实践等方式自主学习。如在学习用彩泥制作翅膀的时候,笔者将制作步骤拍摄成照片,并按照“搓一搓”“放一放”“压一压”的顺序排列好,通过依次出示照片,请幼儿试着说说制作方法,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之后,再加大难度将照片顺序打乱,让幼儿先为步骤图排序,再对每个步骤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幼儿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会让幼儿觉得更具挑战性,他们的参与性会更强,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热闹可以制造,亮点则需要捕捉。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教师需要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亮点,生成别样的精彩。如“彩泥蝴蝶”活动中,在与同伴交换“翅膀”后,多数幼儿的作品呈现了左右对称的格局,但也有一些幼儿的作品是上下对称甚至是斜角对称的。而在用串珠进行装饰时,也有个别幼儿尝试了有规律的装饰:有的将花朵形状的大珠子放在中间,周围装饰上一圈心形的小珠子;有的按照“ABAB” 的规律进行了颜色排序;还有的直接将星形的串珠竖着插在了“翅膀”上……《指南》也指出,要“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笔者及时发现了这些作品的特别之处,并肯定了这样的创新之举,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幼儿艺术创作不应生搬硬套,不必循规蹈矩,要鼓励幼儿随心而作。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富于动态的过程,教师无法完全预见幼儿的思维发展和情绪变化,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教师应及时、巧妙、灵活地进行处理,挖掘其中的“问题”,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同样在“彩泥蝴蝶”活动中,在组合“翅膀”的过程中,幼儿的操作出现了两种比较极端的状况:有的“翅膀”和“身体”完全脱离,而有的又靠得太近,甚至把“身体”都挡住了。我及时发现问题,在操作过后新增了一个讲评环节,挑选出两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让幼儿来寻找问题。一旦找到了共性的问题,教师只需稍加提醒,幼儿便会在下一次操作时检查并修正自己作品中的不足。
如果说幼儿的创作过程是一幅张扬个性的画卷,那么评价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指南》要求我们,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用简单的“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结合课程游戏化理论,我进一步深思:在评价环节中,幼儿有没有成为主人?有没有创造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有没有让幼儿在评价环节中真正地交流互动与表现?有没有让幼儿在评价中获得提升?
我发现,很多时候小班幼儿喜欢一件事物,却不能说出为什么,如果进一步追问,幼儿只会说“很漂亮”“好看”。因此,我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用游戏化的方式让幼儿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在游戏化的评价中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将评价时惯用的“说一说”变成有趣的行动表达,如“贴一贴”,给自己喜欢的作品赠送贴纸或印章,给喜欢的小鸡送条“小虫”,给喜欢的小鱼印个泡泡;或是“演一演”,制作面具的活动可以让幼儿戴着玩一玩,装饰服装的活动可以让幼儿穿着秀一秀;可以是“比一比”,制作的火箭可以比一比,制作的小船也可以比一比;还可以是“变一变”,将幼儿一件件看似普通的作品拼接组合成一幅大型作品,效果往往是全新而震撼的……相信这些动态的评价方式会更适合小班幼儿。
课程游戏化的精神可概括为:自由、自主、愉悦、创造。在小班美术活动中,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创设游戏化情境,丰富多样化材料,引导幼儿自由自主地参加活动,有效满足幼儿的能力、情感与需要,从而真正体现小班美术课程游戏化,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江苏省常熟市世茂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