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乳制品集聚路径与政策支持分析

2019-01-12 11:08林小莉
中国乳品工业 2019年9期
关键词:奶农乳制品奶牛

林小莉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山东烟台,264000)

0 引言

近年来,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内乳制品产业受到重创。国内乳制品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主要奶源国,由于乳制品生产周期长,国际奶源供给波动将对国内市场带来极大冲击,国内经常有奶农杀牛倒奶现象发生。据此可以判断,国内乳制品产业发展不完善,小农意识浓厚,集聚效应还有待加强,国内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均已予以证实[1]。在奶业振兴战略背景下,乳制品安全问题成为全民热议不止的话题,值得中国乳制品产业者深思。本文从安全视角,借鉴国外成熟发达市场,分析了国内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路径,并有针对性的给出了政策,以此为中国乳制品发展提供借鉴的理论基础。

1 国外成功经验介绍

1.1 美国

作为乳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美国乳业发展集聚程度非常高,美国奶业通过政策支持,在供给和需求侧积极发挥孵化、培育、引导等作用。通过一系列计划加强乳制品供给,如牛奶收入损失、价格支持、利润保障和捐赠等,降低奶农经营风险,为乳制品企业生产与竞争力成长奠定基础。联邦及州财政通过“校园营养餐倡议”,促进乳制品校园消费增长,导致品企业生产足够积极,然后通过乳制品进出口相关法案发掘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断强化国内乳业竞争力,极大地挖掘产业增长潜力。部分州政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资助力度,增加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效率,保障全产业链要素流动,降低牛奶管理成本,巩固产业发展价格优势。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有针对性开发国外市场乳糖不耐受产品,扩大乳制品出口供给面。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资,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资金保障,让金融超过政策作为主导地位促进行业发展[2]。

1.2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作为乳制品生产大国,供远大于求,最早将乳制品作为出口导向产业。由于乳制品出口中市场体量大,对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大,为维护全球市场稳定,出口企业严格遵守世界标准中的最低牛奶收购价格,生产企业通过调整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形成区域产业集群。该国成立专门研究机构,主要涉及产品、市场信息、国内外市场业务、金融服务和价值链等领域[3]。完善自上而下的政策体系建设,尊重乳业自身发展规律,保持市场培育、品牌竞争性。通过计划性调整乳制品结构、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冷链物流轻资产化运营,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第三方检疫检验机构监督,保障乳制品从源头到产品安全。

1.3 新西兰

新西兰乳业拥有天然牧场资源,通过代际累计育种、放牧、挤奶、加工、储藏等关键技术,规模化集中地区集中在北坎特伯雷南岛地区。技术的积累,产业工人专业化程度提升,为产业集中度提升、企业集群提供基础,该国注规模化、研发及质量安全管控等水平提升。通过上游育种、中游营养配方、下游保健服务,形成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效应,带动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新西兰乳制品积极调整乳制品产业结构,丰富一般乳制品、开发特色乳制品、研发生物保健性乳制品等措施,市场需求紧俏、潜力大。在国内建立多家物流中心,提升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出口量稳步增长。新西兰[4]乳制品采用产业家庭牧场式经营模式,实现种养一体化管理,有牛没地的奶农与有地没牛的农场主间的自愿有机结合,降低生成成本。同时,促进奶农与巨头乳制品企业签订供奶协议,促进奶农、牧场主、企业之间利益相关,建立整个产业链严格的质量监督标准,从源头注重奶源的质量安全。

1.4 荷兰

荷兰通过提升奶牛单产水平,降低奶牛存栏,维持总产能,保持乳制品产业高效发展。重要原因在于奶牛饲养规模效应、技术转化效率,进而降低乳制品生产、流通成本,提质增量。作为临海国家,牧草资源缺乏,奶牛难以规模化养殖,奶牛养殖多以家庭牧场为主。通过调节资源和市场,提升投入品共享、要素边际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将溢出效应最大化。奶农和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培养职业奶农、建立配套科技创新体系、多种方式提高奶高技能水平,做好技术推广。乳制品企业与奶农密切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奶牛增产、育种改良、疫病防控及农业机械装备技术,提高乳制品管理水平。

2 产业空间集聚路径的影响因素

2.1 成本控制

乳制品产业发展的前提是竞争力的提升,其成本收益优势直接决定了该产业的发展及要素的空间分布,进而影响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我国乳制品产业受上游草地租赁、牧草供给、奶牛品种、疫病防控、检疫检测,奶牛饲料的原料采购,中游饲料加工、原料奶加工,下游奶牛品种的育种开发、新产品开发、设备研制、物流成本、批发零售渠道成本。此外,乳制品产业还面临奶农外出务工及从事其他行业的机会成本、加工环节中饲料企业及乳制品企业的管理成本、融资成本及人力资源成本等、下游环节中奶牛品种、疫苗研发过程中,科研投入及成果转化过程中效率冗余部分的成本。

2.2 市场机制

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的市场机制受供需和价格因素影响,在产业形态上存在供需异地隔离矛盾,特别在同一区域内城乡之间受需求格局导向更加明显。乳制品供给受奶牛单产效率、奶牛存栏、泌乳周期、牧草供给水平、供给地理半径、上一期奶牛存栏数量、乳制品企业饱和生产率、替代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需求受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差距、乳制品市场价格、替代品价格、乳制品进口量、乳制品进口价格、消费惯性等因素影响。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的价格机制是供给和需求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包括国内外价格及产业链上其他环节机制。

2.3 资源共享与整合

资源共享在产业分工过程中,涵盖了中间要素、产品、技术、人才、信息之间的交流共享。要素共享下可将生产约束条件中固定成本转变为可变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投入成本,避免资产折旧带来的成本损失。首先,中间品共享是促进乳制品企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媒介,如共享牧场、共享饲料加工厂、共享冷链运输等,有助于提高技术溢出效率,增加了乳制品产业的创新驱动优势,加强了乳制品企业间的产业关联性,降低公共要素的重复投入,突出了成本收

3 产业空间集聚路径

3.1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我国产乳区分布广泛,气候及地貌天差地别,区位性较为突出,涉及相关利益主体较多,形成了乳产业发展各具特点。但是,乳制品产业的基本原则及发展思想要做到统一,即依托政府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明显产业优先发展秩序,通过重大奶源工程建设、乳制品加工基地建设及冷链物流配套服务等为载体,明确地区乳制品产业定位,实现产业空间集聚。

3.2 增强产业主体竞争力

国内龙头乳制品企业在现有纵向一体化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乳制品全流程服务体系,加强奶源基地、加工、检测和运输精细化管理,在企业自身内部突出内控的重要性,提升乳制品的环节控制管理水平。乳制品企业要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育,一切行动以增强企业主体竞争力为出发点,做好品质管理,兼顾产业链各相关主体利益。

3.3 积极做好引导集聚

针对基础条件、市场环境差异性,政府要做好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规划区聚集,激励乳制品企业提高产业规模化水平与边际规模报酬。通过对乳业技术规程、产品标准、检测的合作,降低企业技术获取门槛,培养企业创新能力,吸引相关企业区域集聚,形成区域企业集聚效应。在奶牛新品、疫苗的研发中,充分引导人才的流动和集聚,带动技术和装备的流动,改善创新环境。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搭桥合作建设产学研一体化,提升空间集聚的内生驱动力。政府及企业要密切沟通,加强信息渠道建设,让信息流动促进商流、人才流、物流,促使产业空间集聚的信息更加完备,提升区域乳制品产业的集聚能力。

3.4 明晰产权利益风险

明确产权到户、产权边界清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应围绕利益相关主体成本收益,以乳制品产业园的建设模式,将种养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路带来的规模报酬及平均成本降低带来的产业增长效应吸引更多的参与主体,增强空间集聚效应。在功能集聚阶段,受参与主体有限理性及趋利性的限制,要素共享下的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应以企业为主导,以利益分配为手段,以质量保障为重点,纵向联合,明确分工与责任,发挥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功能性作用,形成乳制品产业产业空间集聚增长极。在效益集聚阶段,要素共享下的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应以资本驱动为导向、区域分工逐渐转向国际分工,功能优势逐渐转化为品牌优势,在原有产业形态的基础上,加强各环节产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参与全产业链组织分工,实现乳制品产业集聚升级。

4 乳制品集聚政策支持策略

4.1 加强奶源地建设

奶源基地建设不仅有效保障原料奶供给,也便于生产、检疫、检测、安全等等追溯。加快、加大奶牛养殖产业园建设力度,实现规模生产,优化奶源基地布局。积极实施种养一体化模式,加强轮牧、休牧科学管理,保障饲料供给,降低奶源基地原料奶各环节成本,提高奶源地供给能力。奶牛品种品质关乎整个乳制品产业供给能力,加大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投入,建立奶牛品种选育、选种机制。做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良种登记,完善奶牛育种技术推广体系,培育本土优秀种牛,提高奶牛的质量和单产水平,实现产量与质量双赢。要协调重点地区奶牛养殖的规模控制,优化奶源地建设布局,保证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有效保证原料奶供应质量

4.2 转变奶牛养殖方式

在扶持规模化养殖基础上,加快促进种养一体化经营模式,开展家庭牧场经营,允许不同生产规模存在,延伸规模梯次结构。提高劳动力分配自由度和效率,实现饲草、饲料、种牛等要素自我供给,能很好约束生产成本,促进牧场资源循环利用。政府应该引导企业确保饲草种植,建立生产专业合作社,保障优质粗饲料有效供给,充分发挥农牧结合效应。鼓励产业链相关主体合作经营,完善行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化程度,发挥产业链各级协会监督、协调功能,保持相关政策、行业规则监督力度。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引导乳制品产业规模化,形成乡村牛奶合作社、区域联盟、全国联盟

4.3 鼓励地区和结构差异化

在典型牧区,如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可效仿新西兰家庭牧场和种养一体化模式,与当地乳制品企业结合,联合入股,解决规模化过程中资金、奶源供给、质量检测等问题。在农牧结合区,如河北、山西等地区,根据该地区牧场资源、当地技术推广体系等特点,效仿荷兰采取适度规模化,以增单产、稳质量、树品牌、扩市场的战略方针,进一步完善当地乳制品产业技术推广体系,保障规模报酬最大化。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改善乳制品同质化,调整市场产品结构,提高乳制品单产能力,降低加工生产成本,研发不同口味和营养需求的新产品,增强企业保障质量安全的能力,加快恢复消费信心。

4.4 完善奶业产业化经营

做好奶源、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管控,建立奶农、企业等主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组织。生产上游建立奶农合作社,充分调动奶农养殖、生产、加工积极性。产业下游,政府宏观调控推进开展第三方质量检测,使养殖户与加工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提高奶业的竞争力,避免奶农倒奶事件的发生。等层级清晰、构成完善的组织,集中管理散户经营、运输、生产、流通。通过入股形式,风险公担、利益共享,降低奶农进入市场的门槛,避免产业链系统风险。加快乳制品冷却、储运、加工环节,保持奶源新鲜度,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让技术、资金、资本、管理、政策等联合增强产业竞争力。

4.5 加强乳业的质量监督

乳制品属于快消品,一旦发生乳制品安全事故,短时间内对整个产业带来致命的打击。政府应扮演重要的监督、协调、监管角色,发挥产业主体间质量安全监督责任,促进主体间目标利益一致化。成立专业乳制品检测部门,严格遵守国标、行标,细化产业链各环节标准,保持检测专业化、独立化、精细化。实行全产业链溯源制,从奶农、奶站、产品、流通各环节严格监督管控,提高企业质量自检技术。严厉打击违规奶站,发现问题及时整顿,提高违法生产处罚力度,避免投机行为发生。加强监管透明度,保障市场信息传递效率,尤其对于饲料、牧草、疫苗、兽药、原料乳安全指标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质量安全信任问题。加强检疫检测技术交流、新设备引进,提高安全监测规程,增加乳制品监测安全的可信度,按照乳制品安全监测需求,与世界监测标准同轨化,加强第三方监测水平,全面保障国内乳制品质量安全。

4.6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乳制品产业在加强奶源质量监管及监管信息化水平,提高乳制品产业总体效率,构建基于乳制品产业集群的技术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将全产业链各相关方均纳入该体系,如奶农、合作社、奶站、乳制品企业,建立利益相关方信用档案,并定期公开信用记录,提高产业生产率。开展诸如牧草生产技术、奶牛新品种杂交、疫病防治等研发推广,建立消费反馈与投诉体系,关注市场中消费者满意度,跟踪市场上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服务体系的协调、指导功能。政策制定应给予配套税费、补贴、融资支持,切实转变乳制品产业链集聚程度。国家及行业要丰富保障体系,细化检测标准和步骤,强化约束乳制品企业责任心,推广高质量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乳制品质量标准实施改进机制,严厉打击乳制品从生产源头到消费者的追溯链安全事件,确保社会大众吃上放心乳制品。

4.7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建立乳制品专业技术人才长期培养机制,结合动物疫病检疫检验设备更新、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效率。突出乳制品人才储备及参与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由实验室向一线生产环节转移。建立乳制品产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参与技术研发与创新,广泛与同行业科研机构交流合作,促进乳制品产业人才培养支持服务功能的发挥。任何行业发展快慢程度主要依赖于人才的储备广度和深度,乳制品相关学科建设相对比较少,真正从事专业性工作的人才则更少,因此,乳制品产业要主动出击,与高等院校实行专业对口机制,通过产学研模式,并最终将经过理论与实践的专业人才聚焦在行业内。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导面也应该给予政策性支持,如企业招聘一个专业人才从税收等方面适当考虑减免,不断提高企业积极性,让专业人才能专心在乳制品行业发展。

4.8 倡导科学的乳制品消费观

我国乳制品产业正在逐步平稳恢复,正处于企业通过加大对乳制品零售点布局,普及科学的消费观,引导公众健康消费乳制品,让正确、理性、科学消费观念成为流行趋势。积极扩广校园饮奶计划,培育青少年食用乳制品习惯,消除公众对乳制品安全顾虑。要严格执行高标奶、低标奶标及复原乳标识制度,形成良性的产业链循环链。将“优质乳工程”纳入正式法规,发挥政府部门主导职能,围绕优质乳标识、原料奶分级,完善政策与标准。随着国内不同人群对乳制品营养功能差异化加大,特别是婴幼儿和中老年人,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乳制品,提高营养构成,改善口感,提高功能性价值,让不同消费者真正受益,从心理上认同乳制品消费。企业更要主动进行市场调研,并参考欧美乳业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培养一批真正固定的消费者,这就要求产品各类更加丰富和差异化,确实有益消费者健康,换位思考,不断积累更多忠实的消费者。

5 结束语

我国乳制品产业集聚发展是一项长期过程,在乳业振兴背景下,政府、企业要共同做好本职工作,按照地区资源、消费习惯全方位构建乳制品安全屏障。国外乳制品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符合本国消费者的经营模式,而我国正处于不断摸索过程中,对于产业集聚路径选择需要不断在发展中逐步确定,政府和企业均需通过各自发挥各自职责,将我国乳制品产业壮大。通过乳制品产业集聚路径的科学合理选择,有针对性的做好政策和标准修订,相信我国乳制品产业发展将会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奶农乳制品奶牛
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抗议
奶牛吃草
全球乳制品交易价格指数上升3.1%
喷奶粉
《奶牛的家》
黑龙江大庆市乳制品合格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