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浒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筝曲《渔舟唱晚》由娄树华于1938—1939年创作而成,是一首河南筝曲。河南筝是筝乐“九派”之一,其风格和特点不管是慢板还是快板,也无论曲情的愉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是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主要特色。
筝曲《渔舟唱晚》是古筝四级考级中必弹的曲目,也是古筝传统曲目中颇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其名来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曲中描写的也是一幅渔夫收获的欢腾之景,作者想表达的便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乐曲颇多运用韵补声的手法,再加上动静结合,既有枯草芦苇之萧瑟,又有捕鱼收获之欢腾;但初学者或是年龄尚小的学生在理解其意境方面会有些难度。
就其段落来说,共分为三段:慢板、快板以及尾声。本曲的慢板部分,前半部分节奏较为缓和,描写了芦苇丛中波光粼粼的静谧之境,万物寂赖之境界,需要演奏者不仅要放慢速度,还要感受其音乐的起伏;慢板的后半部分节奏开始变快,也出现了一些对比手法,气氛开始变得活泼起来,这也为后面的快板部分做了铺垫,技巧要求也愈加难了一些。快板部分的节奏是由同一旋律重复三遍,而后由慢渐快的过程,对背诵记忆要求较低,但是对速度变化和快速弹奏的技巧要求较高。快板借助欢快的节奏来体现收获的景象,以及古代市井中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盛世之境。最后的尾声虽然只有短短八小节,但是也有快慢的变化,如同落英,在空中徘徊翻转似乎留恋于空中,这也许就是传统曲目中古老的美丽吧。最终,全曲落在宫音上,为整首曲子画上句号。
其实,整首曲子的技巧并不是非常难,但是曲中的一些技巧需要特别注意,例如,滑音不像一般的滑音,需要在滑音时感受其音的变化,这对演奏者左手的要求较高,需要其自如地掌握力度,体会以韵补声的美妙;而曲中的快板部分更是在速度的基础上加入了刮奏,需要演奏者在掌握旋律音的同时,及时调整刮奏的速度,这对于考级的学者来说较为困难,需要多加练习。还有曲中的“4”音,需要演奏者掌握音准和颤音的技巧,这也是考级的同学需要注意的。
就整首曲子的情感来说,其掌握难度较大。整曲的情感心境应是回归唐朝盛世时期,没有现代的收获技术,想要不挨饿只有勤勤恳恳的劳作,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收获,反映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丰腴感和作为当时的人民所感受到的一种身处盛世的成就感。首先慢板部分要有一种宏观的视角,即欣赏祖国的疆域之大以及大好河山之美。其次再回归到微观,水塘里很安静,只有几只青蛙咕咕作响,水草郁郁葱葱。一位老渔夫披着蓑衣戴着斗笠,乘着一叶扁舟,慢慢在静静的水面上划开涟漪;天上月,水中影,月明星稀,天地的一切都在为马上要来临的丰收做安静地等待。随后,渔夫抛下去的网有些许的动静,鱼儿在网里暗暗挣扎,渔夫也在找最合适的时机。而后发展到了快板,渔夫见时机成熟,开始慢慢收网,先轻轻地拉了拉网做试探,随着鱼儿的挣扎越来越热烈,渔夫的力气渐渐变大,随后将渔网一把拉起。渔夫丰收大喜,回到家,家人也大喜。万家灯火通明,市井热闹,合家欢乐。最后到了尾声,视角又从微观到宏观,一片唐朝盛世,河山静好。
此曲的拿捏不仅需要技术上的过关,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画面的想象力,更要有家国的胸怀。演奏者要做到心手合一,能从思想上体现到实践上,这也是乐器演奏方面最精通的表现。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教师要强调画面与意境,反复描绘,加强引导。习琴之路漫漫,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