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管建刚作文教学研究室 管建刚
笔者常说,作文是写出来的,写作文的能力是改出来的。有的教师让学生每天写日记,学生的水平也没什么进步。每天都在低水平重复,重复了100次,看起来很忙碌,水平还是那水平。很多人写了30年的年度小结,头两年的水平跟近两年的水平基本一个样。
运动员绕着操场吊儿郎当地跑了三圈,停下来喝口水,又吊儿郎当地跑了三圈,停下来吃了块饼干,又吊儿郎当地跑了三圈,这样跑上一辈子,都不可能跑出什么好体能。每一圈都在低水平重复嘛。要连续不断地跑上五圈、十圈,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要跑上三圈! 这样才能跑进体能发展的潜能区域。作文也只有进入潜能区域才能有进步,怎么进入? 改,反复地改。
改作文,首要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能力,而是动力。作文不等于计算题。计算题一是一、二是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三步就是三步、四步就是四步。作文的弹性太大了,修改的弹性太大了。学生不想改,胡乱改了一两处说改好了,改不出来了,改100次也没什么用。
修改的动力哪里来? 第一,要有写好作文的动力。修改的目的是让作文变好。没有写好作文的愿望,修改的目的一定达不到;学生只是把修改当成一个作业,能交差就好。怎么让学生有写好作文的愿望,我找到了两条路,一条叫“发表”,一条叫“表扬”。听莫言先生谈小时候的作文,说至今还记得老师的表扬。没有一个人成为作家后,说自己是得益于老师教了作文技巧。几乎所有作家都说,老师经常表扬我作文写得好,当着全班同学读我的作文,让写不好作文的同学背我的作文,模仿我的作文。作文的辛苦远远高于阅读。所有的学业里,学生最怕作文。即便语文老师,一个学校里能经常拿起笔来写的也不多。辛苦的事情一定要表扬;老师的表扬是学生辛苦作文后的最好奖赏之一。有的老师说,我也表扬了,可没用啊。我问表扬了多久? 连续一个学期? 还是连续一年? 表扬是一味补药。冬令进补,你不要期望一天两天就有大变化,吃一个冬天、两个冬天、三天冬天,成效出来了。常有年轻老师来问笔者怎么上作文课,笔者说不会指导你就不要指导,先让学生自由写,写好了你专门挑好的地方来表扬,拜托你做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后,你看看学生是不是很想上你的作文课,学生是不是对作文的感情不一样了,对你这个语文老师的感情不一样了。也有的老师说,都五年级了作文还那么烂,你叫我怎么表扬。那你就当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一个双引号用对了,表扬;一个破折号用对了,表扬;一个题目不错,表扬……
另一条叫“发表”。什么叫作文? 笔者最喜欢叶圣陶先生的解释,“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说话是要有人听,听的人越认真,讲的人越起劲;讲的人越起劲,水平越来越好。满教室的学生,叽叽喳喳个不停,淹没了上课老师的声音,上课老师还能讲出什么水平? 再或者,老师上课,学生一个个都开溜了,溜到篮球场打球,溜到电脑房玩游戏,你说老师还会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室讲课吗? 如果讲,那老师大概可以去医院了。说话是要有人听的,作文是要有人读的,就这么简单。无数学生写了十年的作文从来没有人读,除了拿着一支判官笔的老师之外,学生的作文都是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室”在讲话;无数学生从来没有写过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他们只是写了一篇又一篇那个名叫“作文”的作业。课程标准说“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很多老师都不太记得,也就别谈学生会“懂得”了。这句话课标写在高段写作建议的第一条,写在“第一条”我很赞赏,“第一条”说明重要,说明离开它的努力都极有可能是瞎折腾。只是到高段才提出来,晚了点。一个人“自我表达”后,时常“与人交流”,他的“自我表达”就会真诚,就会用心;一个人“自我表达”后,从没有“与人交流”,他的“自我表达”也就越来越马虎,越来越搪塞,越来越乱写一气。
第二,要有“改好作文”的动力。首先要肯定学生改作文的态度。一学生给笔者留言:管老师,作文写好后我去挂盐水了,我对护士姐姐说,请帮我挂左手,不要挂右手。挂水的时候我先休息一会儿,然后我用右手改作文。笔者马上在作文上敲“录用章”,表示作文可以发在《班级作文周报》上。还有的学生,作文“初选录用”后,回去改得密密麻麻,想要读懂都很困难。有的老师说,学生这样改作文,老师岂不是眼睛都要看瞎了。我说你傻啊,直接盖上“终选录用”章就行了。为什么?你要肯定学生改作文的态度。不看功劳看苦劳,不看苦劳看疲劳啊!一个老师的工作态度,迟早会转化成他的工作能力;一个学生改作文的态度,迟早会转化成他的修改能力。能力这个东西不可能睡了一觉,第二天就有了。但是态度可以,一个晚上想通了,第二天态度就可以有180°的大转变。
修改作文,要激活学生“改”的动力。我们的学生要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一篇作文,要有好几次修改:(1)星期一的晨读时间,同伴互改。互改一结束,马上就交给老师,老师要初选录用三分之二的作文。时间适宜,有动力。(2)初选录用的同学回家一定会好好修改,因为星期二老师根据改的情况,选用五分之三的作文,终选录用。成功了一半,后一半有动力。(3)终选录用的同学,回家认真两三遍,读正确、读流利了,借爸妈的手机语音输入,这又要读一遍,儿童出声读自己的作文就是一次修改。现在语音输入正确率可达95%,读完还要校对。使用科技,有动力。(4)周四,《班级作文周报》要打印出一个样张,由学生小助手裁剪开来,分发给小作者,作者做最后一次校对和修改。作文里的错再不改出来,那就要被四人小组“抢分”了——我们规定,一篇作文500字就是500分,800字就是800分,但是,一个错别字、错标点要扣10分,一个病句要扣20分,一个漏洞要扣100分,四人小组扣下的分,全奖给他们。每周轮流坐庄的“四人小组”开足马力找差错,小作者开足马力改掉错误。相互争夺,有动力……我们学生一个星期写一篇作文,一个学期后,学生对比第1期和第20期的《班级作文周报》,都惊呼班级的进步。为什么? 他们主动地一次又一次地改。
作文技巧不教,学生不会;教,写得都一样。这,其实不是“教”或“不教”的问题。有了动力,教的技巧就会是活的,没有动力的技巧就会是死的、僵硬的、千篇一律的。有了修改的动力,修改的技术可以教了。
五(1)班和五(2)班同写一个作文题,出现的问题、要进行的修改,有一样的地方更有不一样的地方。A学校的五(1)班和B学校的五(1)班写同一个作文题,出现的问题、要进行的修改,有一样的地方更有不一样的地方。作文的毛病有“班本化”。学生作文要怎么改,老师要做的第一步不是去翻教参,不是去翻名师的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而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研读学生的作文。注意,笔者这里用了一个词——研读,像语文老师钻研课文一样钻研学生的一篇篇作文。老师研读学生的作文,就像医生给病人号脉。脉号得准,药方才能开得好。不认真研读学生作文的作文教学,往往没有根。
钻研学生的作文,你就知道学生作文的开头老两个字“今天”,于是给学生开一个病名“‘今天’病”。学生不用“今天”开头了,用“星期三上午第三节语文课”开头,于是给学生一个病名“‘时间’病”。学生不用“时间”开头了,老用“记得有一次”开头……还有什么“‘我想’病”“‘关联词’病”“‘连词’病”“少年痴呆症”……我们所说的学生作文的“病”,不具有语言学意义,而是儿童趣味的,儿童一听就懂的,一听就记住了的,一听就能用的。语言学范畴的“重复”病,儿童掌握不了,因为“重复”的外在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儿童没有火眼金睛。
上面就是我们说的,修改的技术“要形象”;还有一个就是“要少”。每一次教给学生的技术“要少”,“少”到90%以上的同学都能学会。五六年级的每个班级推荐5名作文优等生,问他们是否能掌握老师所教的技巧,结果40%的同学认为掌握不了。注意:这是班上作文最优秀的学生。以此来推测,其他同学掌握不了课上老师所教的作文技巧的应该在90%以上。不少一线老师错误地以为“教了”等于“会了”。其实,从“教了”到“会了”之间有一条很大的“沟”。如何填“沟”? 要教得“少”。不少老师教学生写事情,就说要写好人物的对话、写好人物的动作、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么“教了”,学生自然学不会。以“人物对话”来讲,可以分解为:(1)“哑巴”病;(2)“说”病;(3)提示语在前、在后、在中间;(4)写具体提示语;(5)多余的“说”字;(6)提示语在中间怎么写;(7)提示语在前、在后的区别;(8)什么时候省略提示语;(9)提示语前、中、后、省略的混合性使用;(10)缺少提示语;(11)多余的说话句;(12)说的话不符合人物特点;(13)乱用说话句;(14)简洁的提示语的妙用;(15)什么时候用“转述”;(16)提示语里的表情、动作、内心想法;(17)提示语的新发展。一节课只教其中一个小点,老师们常说的“写好的人物对话、写好人物的动作、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要分成几十个训练点。再有,任何技术的掌握都需要反复。以“提示语在前、在后、在中间”为例,一堂课反复训练一小点,9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了。训练点“少”了,评价也要“少”。这堂课训练“提示语在前、在后、在中间”,学生修改作文只要这一点做到了,那就是100分。作文更需要成功感、成就感。
作文批改,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词——多就少改。笔者有两个理解:
(1)老师“少改”,第一个目的是不打击学生的作文自信心。尤其是后进生,他们的作文问题多,老师要控制自己“改”的欲望。笔者倒认为,优等生的作文老师要“多改”。优等生不缺写好作文、改好作文的热情,老师可以认真全面地修改。笔者个人有一招叫“依葫芦画瓢”。每周笔者选出两篇作文,打印出来,用红笔认真、仔细、全面地改——学生知道,凡被老师这么改的都是最好的。全班学生选一篇,“依葫芦画瓢”,照着我的改一遍。
(2)老师“多就”,“就”的是学生作文里的思想、感情,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一样。除非,学生作文说了假话。只要是真话,哪怕观点偏激,情感情绪化,都可以。真话不等于真相,真话不等于真理,儿童具有“童言无忌”的权利。叶圣陶先生说,学生拥有他的作文的第一修改权。笔者想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