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向阳
美国教育家托德所著的 《如何当好一名学校中层》一书,围绕教育四大核心要素:沟通、观察、人际关系和期望,为学校中层干部提供高效管理策略,核心遵循就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态度,以及运用哲学思维发现、践行和发展教育规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启示是 “好的教育一定是合力的。”有效的沟通是学校管理形成合力的重要方面,而学校中层干部就起到承上启下和不可替代的 “桥梁”角色,若要让管理 “听得见”,就应做到如下四点。
一要主动,成为有效沟通的“黏合剂”。让良好沟通意识锁定自己,在学校上下、内外、左右建立顺畅的沟通平台,广泛沟通、充分沟通、真诚沟通。沟通需要大视野、大境界、大胸怀,要在学校当下与历史进程中,放大沟通格局。以主人翁姿态,不仅要时时主动、事事主动,而且要思想主动、行为主动,让校训精神在良性沟通中得到发扬光大,让 “成德达才”的育人目标不断得到回响。
二要学会,成为有效沟通的“发酵剂”。要掌握沟通的方式方法,把握好沟通的时机,善于利用各种资源、途径做好沟通。作为学校中层干部,要不断学会自省,自我反思、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不断改变工作方法和策略,为学校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最强劲的动力。不断实践、改变和整合的过程就是自我发酵的过程,需要以学的劲头钻研,让沟通成为 “活水源头”。
三要真诚,成为有效沟通的“催化剂”。无论是 “短板效应”还是 “长板效应”,要知道管理中的劣势和优势,真诚悦纳自己,善于利用 “问题导向”,发现管理中的症结,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长期性、年级部管理不平衡性、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等都要通过 “发展导向”畅通交流,真正发挥 “催化剂”作用,成为学校管理高手。
四要坚持,成为有效沟通的“保鲜剂”。学校管理需要中层干部以宽以待人的胸襟、持之以恒的坚持,保证工作激情和耐心,能经得住表扬,不沾沾自喜、好大喜功,能听得进意见,特别是反对意见。坚持好事做好、难事办好、杂事不烦。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越多越深入越好。通过不断实践,努力找到适合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 “最大公约数”,站在新时代教育发展背景下,在办学实际情况下,寻求大规模、大班额学校管理的实招。
没有拉力不行,拉力过头了更不行。启示是 “好的教育一定是合理的”。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适切的教育当以文化的方式打开……管理亦如此。让管理“看得见”,就应拿出 “什么”来。
一拿 “望远镜”。教师的日常生活是具体的,但长久地浸泡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会使人变得狭隘而浅薄。所以,不应鼠目寸光,而应眺望远方,要不断用新思维助力管理,永存一颗好奇心,善于用“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创造更多机会走出校门,向周围学校学习、取经,用 “他校之法”激发想象力、创新力,从而更加丰富治学治校的方法。
二拿 “放大镜”。学校中层干部若想对学校产生积极的影响,必须有策略、有目的地参加一些亲自观察学生、观察教师的活动,观察他们的行为、习惯、态度和工作情况,即高频率地出现在学校里、“旋转木马式”会议、课堂5分钟观察、“关爱真酷”校园文化等。要做的是带着 “放大镜”,发现管理和教学中值得称赞的方面,给予鼓励并及时推送分享,有目的地寻找令人担忧的根源,让 “寻找各种可能”的理念成为日常工作的 “试金石”。
三拿 “透视镜”。是否自问:我们观察到学校发生的所有事情吗?比如,观察学习过程,并且努力寻找积极的方面、中性的方面和不能接受的方面;用好常态日志,在持续观察中读懂师生,闭上嘴、迈开腿、用心看、仔细听、充分想;用好调研记录,抓住细节、相互联系,不断观察分析、读懂师生。在核心因素推动下,乐于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能找到可能的办法,解决发现的问题。所以,要自带 “透视镜”工作模式,用发现的眼、敏锐的心和果敢的行动,让过程更为积极、有效。
四拿 “近视镜”。学校管理千头万绪。在实际观察过程中,总会发现不尽人意之处。发现时,提个醒、给个眼神之后当面或电话交流,并且提出建议,不必任何事情都按 “纲性”处理,给当事教师、学生纠偏的机会,也给中层干部指导工作的机会、反思的机会,遇事不过头、不退缩,分寸之间见招式。把握管理中的 “进”与 “退”、“近”与 “远”、“冷”与 “热”等,应该成为中层干部的重要一课。
国外好多学校没有围墙。启示是 “好的教育一定是合情的”。关键是要拆除师生心理上的 “围墙”,学校中层干部要在建立良好互信人际关系中更有作为。
一有 “信任场”。《如何当好一名学校中层》作者托德的核心信念:人会影响学校,而计划不会。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学校成功,应该对这一点深信不疑。高度信任会滋养出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学校大团队,还是年级部、教研组的小团队,是否配备仁爱、可靠、有能力、诚实、开放等要素,抑或强不强大,需要通过理性制订计划,理顺学生、同事及家长之间的各种关系,前提是 “以人为本”。管理者要将信任的种子播撒。在学校教学与管理情境中,对他人的信任是确立平等、合作关系的最有力支撑。
二有 “胜任力”。作为执行者、领导者的学校中层干部,工作发挥好是一座 “桥”,发挥不好是一堵“墙”。“中层革命”需要在正确定位、自我管理、成功执行、追求效率、用人与团队致胜等方面提升组织实施能力,并能正确做事。不做 “诸葛亮”:培育下属,建立管理责任团队;不做 “过滤网”:100%不打折扣地执行;不做 “二传手”:面对问题或困难,创造性解决;不做 “山大王”:跳出本位做本职,跨部门沟通合作。历练强大的胜任力,可以赢在课堂、赢在管理、赢得家长和同事,真正让管理接地气,“够得着”现在与未来。
三有 “协调力”。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学校中层干部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学校管理工作,所以 “协调力”需要每位学校中层干部的智慧导引以及执着坚守的管理信念,能针对校情、事情谋划出管理实招、真招、奇招,运用公平灵活、以退为进、坦诚谦和等方式,不断提升管理品味。
印度著名哲学家奥修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1]启示是 “好的教育一定是合适的。”学校中层干部具有管理者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存在更多责任。合适的教育就在对学生、教师更多期望中慢慢展开。学校的教学需要洗去一些无关的东西,将最合适的内容留给学生。教师应该时刻牢记是给学生上的课,学生需要的才是教学需要的,学生不需要的也是教学不需要的,即作为学校中层干部,真正关注的应该是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这不仅是为了生存,而且是为了发展。合适的发展才具教育力,也是共同的期望。
教学也好,活动也罢,教师会对学生确立不同的期望,会根据自己的不同期望对待不同的学生,反之学生会在自我观念、学习动力、行为举止等方面,开发自己不同时期的潜力。同样,学校中层干部对教师也应存在同样表达期望、强化期望、榜样树立、达成期望的指导和遵从。“摸得着”的才是最实在的,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朝向 “为了教育,全校上下一起,做值得做的事情”——这一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
美国彼得·圣吉所著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暗示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们要找到真正重要的事去做,从工作中找到乐趣,不陷入不得不接受而又无可奈何的生命状态。若没有教师学习,不要提倡“教师成为研究者”;若没有教师学习,不要提倡呼喊 “学校文化重建”。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面对教育的不断变革,要着眼于现有管理机制的有效调整,对无效机制进行改造。由此,让智慧管理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 “新常态”;让不断主动学习和改变,持续优化工作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 “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