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宏志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实施途径

2019-01-12 02:10
中小学校长 2019年2期
关键词:宏志精神教育

□ 熊 劲

宏志教育是当下针对特殊的家庭贫困学生实施的教育,是帮助寒门学子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宏志教育的成败关乎国家公平教育和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能否成功实施,关乎一个贫困家庭能否走出困境。宏志教育自古有之,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有教无类”,受教育对象没有社会地位高低贵贱之分,不因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而区别对待。孔子的学生遍及社会的各种阶层,做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习近平总书记在 《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一文中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自身发展、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1]现阶段的宏志教育从办学机制上解决了财富不均而引起的深层社会矛盾,从而满足了寒门子弟公平享有国家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诉求。

全国第一个 “宏志班”,于1995年9月1日正式诞生于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中学,这是中国宏志教育的开端。北京宏志中学于2000年4月10日成立。它是北京市东城区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宏志学校,专门招收中考成绩优秀、家庭贫困、品德良好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国家对宏志生实行 “一补四免”(“一补”即每人每月有一定数额的伙食补贴;“四免”即免学杂费、住宿费、校服费、书本费)。随后,作为朝阳事业的宏志教育在全国发展起来,地区分布越来越广,东部发达的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先后都有了宏志教育。宏志教育的跨度也越来越大,从基础教育延伸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宏志教育遍地开花。可以说宏志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公平理想的实现。它不再是天地狭小的慈善事业,而是已经做大做强的阳光教育事业。

一、宏志教育的特征和现实意义

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宏志教育针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易于激化社会矛盾的现实,提出 “均”“和”“安”的教育思想,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实施宏志教育的思想家。“均”“和”“安”的教育思想也是当代社会进行宏志教育的理论依据。

实施宏志教育,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必要手段,也是维护并实现教育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是创建和谐文明社会、实现教育兴邦的时代要求。虽然当前能享受宏志教育的贫困学生为数不多,局限于小部分生活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为低收入群体子女读书提供了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将来随着宏志教育模式的普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贫困生享受政府、社会的帮助,这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

宏志生来自贫困家庭,他们成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多的缘于他们的勤奋、刻苦、认真、踏实。虽然他们爱学习,但他们更多的是把学习当作一项任务;虽然他们成绩优秀,但他们更多的是以书本为准绳,缺乏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品质,因此需要培养学生乐学善思的学习品质。宏志生身上承载着一个家庭知识改变命运的重任,但如果仅仅把宏志生的培养定位为知识改变个人的命运,这样的教育目标是狭隘的。我们应当教育学生有更高的追求。党和国家创办宏志中学,不仅是要实现教育公平,而且是要培养国家的栋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所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有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宏大志向。宏志生的贫困家庭,带给他们很多不同于普通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对他们的人格形成或多或少带来一些影响。宏志教育,要使他们的正直纯朴、自强不息成为他们身上鲜明的特征,改变狭隘与自卑,形成健全人格。宏志教育是爱的教育,一方面是感受爱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传递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大爱情怀。

宏志生骨子里有着一般孩子不具备的韧性与坚强。宏志中学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作为励志材料,树立良好的校风,用宏志生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更多的学生成长。宏志生身上不仅展现出礼貌待人、孝敬父母、刻苦用功等优良品质,也凝聚着积极进取、自爱自律的时代精神,这些美好的品德都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他们身边的同学,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其他经济条件相对富裕的学生的表率。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中宏志生越多,文明礼貌、勤奋学习、助人为乐的校风就越容易树立起来。因此,实施宏志教育不仅能全面提高宏志生自身的素质,也为培养良好学风,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随着国家经济条件进一步改善,宏志教育将来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学校可以将宏志生身上更多诸如坚毅、顽强、自律等优秀品质,用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采用宏志生感染普通生的教育模式,通过积极的心理教育,让这些宏志精神在普通生心里发芽扎根,最后在全体学生身上绽放美丽的精神之花。

宏志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强行灌输的,学校不再为寻找学生学习榜样而苦恼,学生们学习身边的人和事,这样耳濡目染式的道德品质教育是宏志学校的特色。同时,实施宏志教育的过程是迁移宏志精神的过程,通过发现、培育、发扬、传播,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备宏志精神的合格优秀公民。

北京宏志中学自创办17年来,以宏志精神为内涵,采取 “励志帮扶、知行合一”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积淀了较为丰富的宏志精神,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凭着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业绩赢得了社会和家长良好的口碑。他们一致认为,宏志生能吃苦耐劳,能勤奋学习,能敬师懂礼,能团结互助。同时,宏志生的精神品质也内练为一种精神。因为宏志生在生活上得到学校老师帮助、民间捐助、政府资助的三级保障,有了充足的经费资助,他们不再担心因为贫困面临失学,能集中精力努力学习和锻炼,他们也不再由于贫穷而感到卑微,反而视贫穷为激励自己奋发图强的财富。每一个宏志生都是励志者的典型,他们共有的精神品质是校园文化的精神财富。当宏志生进入社会,他们身上的宏志精神也将成为一种社会财富。

二、宏志教育的实施途径

宏志教育有别于常态教育,有其特殊的教育范式。它除了做到常规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理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三观”之外,还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除了利用班会、心理干预对宏志生进行思想教育之外,还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宏志生家庭情况特殊,他们的品格除了具有自强、自爱、坚韧等优点外,难免存在自卑、被边缘化。宏志生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地位处于社会底层,由于父母人脉资源匮乏,职业地位低,收入低,孩子也难以融入主流社会,较少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社会生活整体上的富裕与宏志生个别家庭的贫困形成巨大的落差。部分学生形成了怯弱、自卑、焦虑、自我封闭的性格。他们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我行我素、不合群等心理特征表现明显。为此,北京宏志中学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健康心理,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培养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家国情怀,以此来改变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利用宏志生的吃苦耐劳的鲜活题材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全体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全社会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乡村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人们经济条件的好转,农村孩子父母期待孩子成才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他们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增加投入,真正上不起学的孩子越来越少。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宏志教育将何去何从呢?为此,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外去宏志模式,内敛宏志精神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孩子的精神成长和科学知识比较起来,精神成长更为重要。在新的社会背景之下,宏志教育将实现从注重获取科学知识到精神成长的转型。宏志学校也将不再局限于重视学生成绩的追求,更关注宏志生的精神成长。将来,宏志教育将具有全新的内涵和外延。宏志教育主体将由宏志生变成全体学生,将使所有学生都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将使更多的普通学生受到以人格、阳光、励志、感恩、责任为内容的宏志精神熏陶。北京宏志中学逐步淡化独立存在的 “宏志班”,就是为了让宏志生更好地融入到其他学生群体中去,组建了由宏志生和普通生组成的 “宏志精神实践班”,让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各取所长。学生们见贤思齐,城市学生学习宏志生穷且益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宏志生也将像城市学生那样开阔视野,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两类教育模式的深度融合,最终目的是为全社会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二)创建富有生机活力的宏志文化

宏志文化诞生于宏志教育,在实施宏志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北京宏志中学将它视为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基础教育保留下来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回顾宏志教育发展历程,它经过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检验效果、提升理论等一系列过程。首先,宏志文化是一种励志精神,因为它使学生树宏图立大志,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第二,它是一种视全社会教育为己任的责任精神,它以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宏志生教育为基础,辐射到普通生。第三,宏志文化的核心精髓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孝心,因此,它是一种传承关爱和体验感动的感恩精神。第四,宏志文化是一种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人格精神。第五,宏志文化是一种乐观自信、正直勤勉的阳光精神。宏志教育应该发展为一种用同龄人感染同龄人的教育模式,通过挖掘宏志生立志成材的事迹对全体学生开展宏志精神教育。例如组建宏志精神宣讲团,用优秀宏志生的事迹感染周围的同学,让他们学习身边的榜样。

总之,宏志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一部分,它除了要履行基础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外,还有自己特殊的教育使命担当。宏志教育可以通过改革和有效干预,将宏志生的优点共性迁移到所有学生身上,并使它成为全体学生稳定的精神特质。通过宏志精神的培育、发扬和迁移,培养出一批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以人格教育、责任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阳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宏志教育,曾经是对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创新,将来也会作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使基础教育获得全新发展。

猜你喜欢
宏志精神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叹世艰
争当排雷兵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拿出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