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春晖小学 冯青燕
数学是一门论证科学,数学概念及知识的创造首先是由数学家先猜测定理或知识,然后结合观察结果、运算及证明来判定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得出正确的理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实际的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猜想,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及掌握数学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数学猜想指的是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研究对象、问题做符合实际的猜测的思维过程。猜想是学生借助旧知识生成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及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融猜想于教学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意识,达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1.融猜想于新课导入中,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良好的课堂导入等于课堂教学成功的一般,所以在小学数学新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导入,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堂导入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创设具有一定冲突的学习情境,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猜想、探讨及思维,进而使学生主动进入相应的学习情境中,并产生对新课知识学习的强烈兴致。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找规律》这一课时,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应用一些游戏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猜想。具体游戏设计如下:教师发出口令让学生完成相应的工作,如口令为拍手,学生就做出拍手的动作,口令为跺脚,就做出跺脚的动作,教师给出口令“拍手—跺脚—跺脚—拍手”,让学生按顺序练习一次。练习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接下来会给出怎样的口令,大多数的学生猜想是“跺脚”,果然教师给出了跺脚的口令,学生纷纷拍手庆祝。在之后,教师可提问学生是如何猜到的,在学生自由表达后引入新课。借助这样的课堂导入教学,可自然而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积极融入课堂学习中。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处在起始阶段,这一时期学生思维以具体思维为主,常常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针对学生的这一思维特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及操作,如让学生猜想后开展量一量、摆一摆等操作,这不但可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还可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进一步的猜想,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知识。
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在教学这一内容的时候,学生需要明确“除法得出的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这一要求。对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摆一摆的操作,分别使用8 根、11 根、13 根、16 根火柴摆成三角形,看摆出几个,余下几根,并让学生列式。学生列出如下式子:
8 根:8÷3=2……2
11 根:11÷3=3……2
13 根:13÷3=4……1
16 根:16÷3=5……1
在列出式子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在除数为3 的除法算式中,余数存在哪几种?通过思考,你可得出怎样的结论?学生猜测有1、2两种余数,得出余数应小于除数的结论。在得出这一结论后可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猜想:若除数为4 或者5,余数有哪几种可能?借助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这一要求,巩固学生的知识学习深度。
3.利用数学课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
课外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及补充,不同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中应用猜想教学,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设计出丰富的猜想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比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这一课后,在教学课堂相关知识后,可以指导学生课下猜想,具体猜想问题如下:如果给定周长,什么样图形的面积最大?这属于一个很好的指导学生猜想的活动。学生在解答教师的问题中大胆进行猜想,在猜想过程中,学生结合日常经验、个人喜好等产生不同猜想,并且在猜想后自主进行验证,猜想验证过程可以是学生独立进行验证,也可以是小组学生合作讨论得出的验证结果。课后验证完全由学生主导完成,在整个猜想及验证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
数学猜想属于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及对数学结论执着的追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猜想融入数学教学各个环节,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猜想及自主探究,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相关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