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州市生丝产品质量情况分析

2019-01-12 06:46姚晓娟胡彬慧
中国纤检 2019年1期
关键词:纤度生丝回潮率

文/ 姚晓娟 胡彬慧

2018年湖州市纤维检验所对来自广西、江苏、云南、四川、浙江、重庆、安徽等10个省份的62家缫丝企业的生丝产品实施了质量检验,产品总净重1350.29吨,交易经济总额达5.74亿元。平均质量等级为4A52(国家公证检验全项指标),证书100%用于交易结价依据。以下质量分析以公证检验数据(规格20/22)为依据。

一、质量情况

(一)等级分布情况

2018年公证检验生丝年平均等级为4A52,正品率100.00%,同比上升0.14个百分点,说明企业对于生丝原料质量把控有所增强。各等级产品分布情况为:6A级共161批,占比12.91%,同比提高0.99个百分点;5A级共513批,占比41.14%,同比下降4.37个百分点;4A级共449批,占比36.01%,同比增加1.41个百分点;3A级106批,占比8.50%,同比增加1.75个百分点;2A级16批,占比1.28%,同比增加0.56个百分点;A级2批,占比0.16%,同比下降0.20个百分点;级外品0批,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6A级生丝需求有一定增长,但比较缓慢;而5A级生丝占比减少明显,占比增加等级主要集中在3A和4A,详见表1。

通过对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和其他丝织企业的公证检验生丝产品等级进行对比分析,交易市场经公证检验的生丝产品中6A级共8批,占比1.31%,同比下降8.66个百分点;5A级共267批,占比43.77%,同比下降11.86个百分点;4A级共250批,占比40.98%,同比增加17.51个百分点;3A级共73批,占比11.97%,同比增加3.6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相比于2017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经公证检验的生丝中,5A和6A级生丝产品占比共下降20.52个百分点,而3A和4A级生丝产品共增加21.12个百分点,5A和6A级生丝产品的下降比例与3A和4A级生丝产品的增加比例相当。据调查得知,同比2017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2018年生丝公证检验批次增加96.14%,检验企业中新增了较多小型缫丝厂,而这些小型缫丝厂的厂丝经质量检验后,其等级主要集中在3A和4A,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5A级生丝产品占比下降,而3A和4A级生丝产品占比增加。

反观其余进行生丝公证检验的丝织企业,6A级共153批,占比24.02%,同比增加11.55个百分点;5A级共246批,占比38.62%,同比下降3.99个百分点;4A级共199批,占比31.24%,同比下降6.56个百分点;3A级共33批,占比5.18%,同比下降1.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同比2017年,6A级生丝产品共增加11.55个百分点,而3A、4A和5A级生丝产品共减少11.65个百分点,6A级生丝产品的增加比例和3A、4A和5A级生丝产品的下降比例相当。综上可知,丝织企业对于高等级生丝的需求依旧在不断增长,详见表2。

表1 生丝等级分布情况

表2 交易市场与其他公检企业生丝产品等级分布情况

(二)主要质量指标情况

根据GB/T 1797—2008《生丝》质量指标规定,2018年生丝主要质量指标年度平均值同比保持稳定,各主要指标差异变化较小。同比2017年,在重量指标方面,回潮率指标平均值增加0.01个百分点,基本保持不变,离散系数降低0.0090,极值(正向)降低了1.14个百分点,极值(负向)增加0.25个百分点,说明2018年交易生丝回潮率指标的差异分布相比2017年要小,企业对于回潮率指标的控制相对稳定,但其含水率基本维持不变;在品质指标方面,纤度偏差、洁净、清洁3项主要指标离散系数均略高于2017年,说明其差异分布相应增大,但纤度最大偏差这一主要指标离散系数略有降低,且极值(正向)降低1.31,极值(负向)增加了0.03,说明企业对于野纤度的控制水平有所加强,详见表3。

(三)质量指标定级情况

通过对2018年经公证检验的生丝质量指标定级情况进行分析,生丝等级主要由洁净和纤度(包括纤度偏差和纤度最大偏差)两个质量指标定级。其中:洁净指标定级占比为81.64%,同比上升1.81个百分点;纤度指标定级占比为18.12%,同比下降2.05个百分点。各等级生丝指标定级情况分别为:6A级100%由洁净指标定级;5A级洁净和纤度指标定级比例分别为90.25%、9.75%;4A级洁净和纤度指标定级比例分别为78.17%、21.83%;3A级洁净和纤度指标定级比例分别为40.57%、56.60%;2A级100%由纤度指标定级;A级100%由纤度指标定级。由此可见,高等级生丝产品主要由洁净指标定级,低等级生丝产品基本上由于纤度偏差指标而降级。同时,3A级及以下124批生丝产品中,有21批是由于纤度最大偏差指标超差而降级,占比16.94%,同比减少34.41个百分点,进一步说明生丝产品质量检验中出现野纤度的频率减少,表明企业对于纤度最大偏差这一指标的控制水平有所增强,详见表4。

(四)原料(茧期、产地)质量状况

1.不同产地质量情况。2018年,湖州市公证检验的生丝产自广西、四川、云南、江苏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原料产地为广西的生丝检验量最大,其净重占比超过总检验量的50%;云南、四川、江苏次之;其余省份的检验量相对较为零散。根据生丝质量情况分析,安徽、贵州、江苏、四川、云南、重庆6个省份的生丝质量均高于总体平均水平。其中,四川、云南、重庆等地区生产的生丝平均等级均在4.80A以上,表明这些地区的生丝质量相对较好。而贵州省的生丝平均等级虽然最高,达到了5.70A,但由于其检验量甚小,仅有6批,因此其结果不具代表性,属特殊情况。广东、江西、浙江的生丝平均等级相对略低,表明其生丝质量相对较差,但这3个省份的检验量均不大,其生丝质量的代表性仍有待商榷。广西作为生丝公检检验量最大的产地,其生丝平均等级略低于总体水平,这可能与其整体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工艺相关,因而在今后的生丝产品生产中,应加强企业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表3 生丝主要质量指标情况

表4 主要质量指标定级情况

2.不同茧期质量情况。2018年,湖州市公证检验生丝的原料茧期为春茧、夏茧、秋茧(含晚中秋及混秋)、中秋茧和晚秋茧6个茧期,其中春茧茧期的生丝检验量最大,占总检验量的52.80%,秋茧茧期的生丝检验量次之,净重占比为34.27%。按生丝质量情况分析,原料茧期为晚秋茧和夏茧的生丝平均等级较高,均达到了5A以上,其生丝质量较好。春茧和秋茧两个茧期的生丝平均等级相对较低,而春、秋两个茧期的生丝检验量占到总体检验量的87.07%,因而春、秋两个茧期的生丝产品质量仍有待提高。根据实际生产状况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春茧和秋茧是我国蚕茧生产的主要茧期,产品生产量大,时间集中,易存在管控不严等现象。原料茧生产难以精细化管理,导致原料茧质量一般,生丝产品质量自然难以有效提高。

表5 不同原料产地生丝质量情况

表6 不同原料茧期生丝质量情况

将公证检验生丝的原料产地和原料茧期综合分析发现,生丝平均质量较好的地市产区(年检验量大于5吨)有以下几个,其中,以江苏省苏州市春茧为原料生产的生丝,其平均质量等级为6.00A;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秋茧为原料生产的生丝,其平均质量等级为5.59A;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晚秋茧为原料生产的生丝,其平均质量等级为5.50A;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夏茧为原料生产的生丝,其生丝质量平均等级为5.68A。而原料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春茧、江西省九江市秋茧、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春茧的生丝质量相对较差,其生丝平均质量等级均在3.80A以下。

二、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报验等级与检验等级不符

2018年度生丝公检报验等级与实际检验等级不相符的共计568批,占检验总量的45.55%,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其中,报验等级高于检验等级的有453批,占不相符等级总量的79.75%,同比上升8.47个百分点;报验等级低于检验等级的有115批,占不相符等级总量的20.25%。报验等级与检验等级差为1级(包括正负等级差)的共计502批,占不相符等级总量的88.38%,同比上升1.0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相较于上年,报验等级与实际检验等级相符率有所提升,且正负等级差为1级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报验等级与实际检验等级不相符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

这表明,绝大多数企业在生丝产品生产完成后,不能根据相关国家技术标准的规定对成品实施准确的质量检验,致使生丝购买方不能根据生产企业标注(声明)的产品质量信息进行采购和组织生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大多数缫丝生产企业的生丝质量检验环境设施和仪器设备不完备或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无法按照国家技术标准规定实施全项质量检验;二是缫丝生产企业中,专业的生丝质量检验人员欠缺或技术水平较弱,无法对产品实施准确的质量检验。

(二)回潮率指标超出国际标准规定现象仍存在

据统计,2018年经公证检验生丝产品回潮率大于13.0%的共计72批,占总检验量的5.77%,同比减少1.70%,其中有12批生丝产品的回潮率大于14.0%,同比减少0.33个百分点,回潮率超差现象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定比例。在生丝产品交易过程中,回潮率指标直接影响其重量结算,2018年湖州区域回潮率指标核定重量产生的经济贸易差额较大,有近百万元,故交易双方对回潮率指标十分重视。在生产过程中,整理平衡工序中工艺条件控制不规范或者仓储设施不全、仓储管理不善均会造成回潮率超差现象,故如何提高生丝产品回潮率控制水平仍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纤度指标异常情况仍然存在

2018年度生丝公证检验中,纤度指标存在以下两方面异常情况:一是出现平均公量纤度超出该批生丝规格允许范围,产生纤度规格不符问题的生丝产品共计12批产品,同比2017年增长0.17%;二是产生纤度最大偏差指标降级的生丝产品仍有101批,占比8.10%,仍需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纤度指标的控制水平。

(四)部分指标的标准规定已脱离企业实际需求

2018年生丝公证检验质量检验中,断裂强度指标小于3.26cN/dtex的共4批,占比0.32%,同比增加0.10%;3.35cN/dtex及以上的共1237批,占比99.20%,同比下降0.58%,其中3.53cN/dtex及以上共565批,占比45.31%,同比下降5.95%。由此看出,企业对于断裂强度指标的控制水平不升反降。近两年内,生丝产品中只有一批断裂伸长率小于20.0%,且所有经检验生丝的抱合指标均在100以上,而目前,无梭化高速剑杆织机已普遍应用,加之缫丝生产工艺流程的不断改进完善,生丝检验中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抱合等检验指标已无法很好满足工厂实际生产。

(五)高等级生丝供应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对交易市场和丝织企业使用生丝产品的等级分析,同比2017年,5A和6A级生丝产品比例达到60.84%,同比增加5.76%,且6A级生丝产品的增加比例与3A、4A和5A级生丝产品的下降比例相当,这说明丝织企业对高质量生丝原料的需求依旧十分迫切。同时,小型缫丝厂的厂丝质量经检验主要集中在3A和4A等级,质量偏低,为适应高质量生丝原料需求不断增加这一实际情况,缫丝企业必须从源头抓起,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改善设施设备,加强人员培养,增强管理水平。

三、相关建议

(一)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原料品质

目前,种桑养蚕的传统产业仍处于粗放式生产管理阶段,养殖分散,技术手段落后,管理不精细,所生产的蚕茧质量参差不齐,致使原料茧质量难以有效提高。而生丝由蚕茧缫丝所制,生丝质量与原料蚕茧质量息息相关。高品位生丝的生产,不仅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更需要优质的原料基础。通过建设优质的蚕桑原料基地,积极探索蚕桑企业基地、家庭农场等创新经营模式,促进原料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优质化发展,为生丝制造提供高品质的原料基础。

(二)规范企业生产,提高管控能力

影响生丝产品质量的因素,除原料品质基础外,其生产管理过程也会对最终的产品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生丝产品质量分析结果指出,生丝回潮率超标、生丝纤度异常等现象仍然存在,而这些质量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是企业生产管理不规范所导致。企业应加强国家技术标准的宣传与学习,从自身入手,排查生产检验设备、工艺技术、生产流程、仓储技术等环节的漏洞,建立完善的质量管控制度,提升产品品质。

(三)探索企业新发展,增强产品竞争力

产品质量与企业竞争力相辅相成。通过高新技术与数字化生产相结合,产品质量与高端定位相结合,创意文化与商业模式相结合的创新发展方式,全方位打造名品企业。名品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行业地位的提升,又为产品质量的稳固提升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利于企业整体实力的稳步提升。鼓励企业与企业之间差异化发展,以差异化竞争调整市场竞争产品结构,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产业链整合,在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础上提高区域相互合作,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行业整体发展。

(四)革新设备技术,提高检验检测水平

现行的生丝生产和质量检验过程仍处于机械化水平较低的状态,人力劳动需求量大,劳动力效率低,行业缺乏自动化、智能化仪器设备。需要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尤其是桑蚕新品种、智能化生产设备、智能化检测设备的研发;开展智能化、数字化、省力化缫丝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探索高效、节能、优质缫丝生产发展新思路,推动制丝装备及技术创新。在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同时,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及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大人才培养,充实纤检队伍。

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端技术设备研发人才,加大企业与科研单位(高校)的技术合作,积极创新,研发高科技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检验准确性;通过优秀的人才培育计划,打造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队伍;支持企业开展职工职业培训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娴熟、技能工艺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充分利用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在业内开展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学历教育,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检验检测机构检测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及时学习和完善自身本领,将标准化技术融入日常生产实践中。

猜你喜欢
纤度生丝回潮率
棉花回潮率检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家蚕茧丝纤度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微波籽棉回潮率测量仪技术试验报告分析
机采棉回潮率对纤维长度影响的实例分析
自动缫丝机的“三线”对生丝纤度偏差的影响
塔式气流皮棉加湿机特点分析
茧丝纤度曲线函数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含胶率试验比对
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理化性状的比较研究
QDJ920-II生丝纤度机改造后纤度检验测试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