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50m×8往返跑”成绩的教学策略

2019-01-11 17:46邵梦婕
中国学校体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标志物分组测试

邵梦婕

50m×8往返跑是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测试学生耐力的项目,在课堂教学与测试中发现,小学生在进行50m×8往返跑时在绕杆技术、体力分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以致影响成绩。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总结出了一系列提高50m×8往返跑成绩的策略,这些策略不仅提高了学生50m×8往返跑的成绩,也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

一、改进绕杆方法,节省绕杆时间

完成50m×8往返跑测试一共需要绕7次杆,如果采用一种经济、便捷的绕杆方法绕7次杆将能够节约2s~3s的时间。经过多次尝试,笔者发现,3步蹬转或4步蹬转时,耽误的时间较多,1步蹬转时,又无法绕过标志物。经过多次尝试和实践,2步蹬转绕杆既能做到经济便捷,又能完成绕标志物的目的。因此,可采用2步蹬转绕杆的方法,以节省绕杆时间。

2步蹬转绕杆分左式和右式2种。左式2步蹬转的方法为,接近标志物时稍减速,左脚贴标志物外扣,右脚内扣于标志物前端30cm处,左脚抬起右脚蹬地,重心略向左倾完成转身启动(图1)。右式2步蹬转的方法为,接近标志物时稍减速,右脚内扣于标志物右侧30cm处,左脚贴着标志物前端外扣,右脚抬起左脚蹬地,重心略向左倾完成转身启动(图2)。学生在练习和测试绕杆时,左脚先到标志物就采用左式2步蹬转启动,右脚先到则采用右式2步蹬转启动。

二、分段计时、调控步频步幅、合理分配体力

对于400m跑,体力分配是关键,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跑的节奏是400m跑的重要教学目标。开学初,笔者对任教的五年级(1)班全体41名学生50m×8往返跑的成绩进行了摸底,同时按成绩将学生分成优秀、良好、合格3个等级,每名学生确立1个目标,通过努力争取达到更高1个等级。

以小学五年级为例,50m×8往返跑评分(表1),按距离将50m×8往返跑分成4个100m,再根据评分表,计算出不同性别不同等级的各个100m所需要的时间(表2)。对于五年级男生,50m×8往返跑测试成绩接近满分学生的目标是在24s内跑完每个100m,测试成绩接近优秀学生的目标是在25.5s内跑完每个100m,测试成绩接近良好学生的目标是在27s内跑完每个100m。对于五年级女生,测试成绩接近满分学生的目标是在25.3s内跑完每个100m,测试成绩接近优秀学生的目标是在26.8s内跑完每个100m,测试成绩接近良好学生的目标是在28.3s内跑完每个100m。

通过反复强化练习,学生在不断感知体验50m×8往返跑节奏的同时,通过调整自身步频步幅,从而达到合理分配体力的目的,并促使每名学生向更高1个等级发展。

三、小组评价、激发斗志、促均衡发展

在50m×8往返跑练习时,经常采用小组的形式开展,小组评价强调小组之间的竞争,各小组只有在成员的能力构成上达到平衡,才能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合理分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使用小组评价时,一般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小组,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异质分组。在实际教学中可按照下面的方法将学生分组。

第1步:给学生排名次(不予公布),教师可根据测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序。

第2步:按照学生的成绩分组,通常每组4名学生,1名学优生,1名学困生,2名中等生,并使各小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

第3步:填写小组概况表,以每名学生初次测试作为基础分记录。

第4步:征集组名,各小组为自己小组起名字,统一思想,激发各组员集体主义荣誉感,如“争先组”“团结组”“奋勇组”“活力组”等。

若让学生自行建组,可能会出现学优生不选择学困生作为组员。如果教师分组,将学优生、学困生及中等生均等地分配到每个组内。在分组时,应告知学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在对小组评价时,除了横向的与其他小组比较外,更多的是小组内纵向的比较,从而更加关注各成员自身的进步,学生测试最好的1次成绩作为后续成绩(后续练习过程中将会以这个新的成绩作为个人在小组中的最初成绩,以此检测经过后续练习是否有进步),将每位成员进步的总和作为小组之间竞争的主要评比条件(进步0.3s可加1分,退步0.3s则减1分)。如此一来,小组内学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成绩好的学生会不断激励、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学生经常会在一起交流50m×8往返跑的方法,总结经验,每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受益匪浅。

小组练习或测试形式通常采用末尾达标和优生领跑的方式。末尾达标:50m×8往返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达标比赛,整小组1路纵队,1个跑道同时出发,直道上可以从纵队右侧完成超越。各小组预设好各组达标的标准,每次预设标准的方法为“比小组内最差的成绩略好一点儿”,如,组内最差成绩是2′01″28,标准则定为2′01″。然后记录小组内最后1名完成比赛的学生的成绩,并对达标的小组进行加分。优生领跑:小组内以每个组员为单位进行测试或比赛,每个小组都有1名成绩较好的学生,测试时其他成员都以这名学生为目标,起到小组共同进步的效果。

四、游戏渗透,分散学生注意力,激发练习兴趣

针对50m×8往返跑项目本身可能存在枯燥的情况,可将游戏法应用至50m×8往返跑练习中,在游戏的过程中分散學生注意力,提高其练习兴趣。如,贪吃蛇游戏中,为学生设置了“果树”与“果子”的场景,“果树”为不同颜色标志杆,“果子”为不同颜色沙包。游戏开始前,男女混合分为2组,在游戏路途中要求绕过障碍物,如撞倒1个障碍物(瓶子)扣1分。用最快的速度到对面的“果树”下捡起1个“果子”后,再绕障碍物返回将“果子”放入筐里,在规定时间内筐内“果子”多且撞倒的障碍物少的组获胜。

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耐力跑,增加趣味性,创造良好的练习气氛,使学生在欢快、轻松、有趣的游戏中减轻身体的不适反应,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完成任务。[1]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也发现,小学生对于游戏有一种天然的融入感,即使比较常见或者经常做的一些游戏,学生也比较喜欢,表现出较大的参与感和乐趣。因此,将游戏渗透到耐久跑中,学生获得了快乐,他们的注意力不会放在跑动上,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游戏上,从而会自发地完成练习。

五、实施小学生50m×8往返跑改进策略的注意事项

针对以上的改进策略,在实践运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运用绕杆练习方法时,应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固定方法,从而多加练习,使学生达到自动化阶段。在前期练习中,可增加游戏练习2步蹬转,以此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尝试了“千辛万苦抢宝石”游戏,方法为全班分成8组,每组5名学生,纵队站于起点处,听到哨音后,第1名学生跑出,绕过4个标志物(要求用2步蹬转的方法绕过),钻过“山洞”,到筐里抢到“宝石”后直线跑回放好“宝石”。在规定时间内抢到“宝石”多的组为获胜组。该游戏可较好地改善学生绕标志物的方法,起到辅助主教材的作用。

2.学生在分组实践中,应注意每组学生的积极性和成绩变化,练习一段时间后,可根据学生的成绩变化情况重新进行异质分组,以此激发学生的斗志。

3.在运用游戏时,应注意根据游戏的特点,针对50m×8往返跑练习过程中的绕杆技巧、体力分配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不同目的的游戏进行渗透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针对未熟练掌握2步蹬转方法的学生,平时可多组织类似上面的游戏加以练习;对于转身往返跑掌握不足的学生,平时便可多组织类似反应跑、听口令跑等游戏练习转身往返跑。

4.改进策略的实践,不是一朝一夕便会有结果,应循序渐进,分阶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设置不同的小目标逐个突破,从而达到理想的成绩。

只要教师能够了解学生身心特点,理解教材,积极主动地挖掘教学资源,将教学策略与教材、学生更好地结合起来,在50m×8往返跑的教学中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秦雷宝.组织小学生学练“50米×8往返跑”的教学体会[J].中国学校体育,2014(7):83-84.

猜你喜欢
标志物分组测试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肿瘤标志物,你该知道这些事儿
心理测试
分组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等于没有肿瘤
心理小测试
测试
小测试:你对电子邮件上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