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森
编者按:由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学院主办,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与团结湖分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分校、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承办的“2019年京浙体育区级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近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联合教研活动是继“2018年京浙中小学体育名师教学思想研讨与实践活动”的第2次京浙现场课例展示与交流活动,共计展示了14节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涵盖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等运动项目。“京浙”两地参会教师结合课例观摩,围绕开放式与封闭式运动技能、创设运动项目特性分析与真实情境、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策略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与交流,为打造高质量的中小学体育精品课程,探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体育教师成长路径贡献了智慧与经验。
一、封闭式运动技能情境创设多求变
课例呈现:初中一年级《健美操——基本步伐》一课中,执教教师从健美操的基本步伐开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基本步伐串联成简单的动作组合,请学生展示。热身准备部分进行基本姿态的组合——站立姿态—手位—足尖步—足尖步+手位等练习。在主教材部分,执教教师从基本步伐的踏步—走步—并步—交叉步—“V”字形步—“一”字步,到拳、掌等的认识,及前平举、上举、侧平举、斜下举等手臂动作练习,最后让学生进行组合动作的编排展示。
思考:循序渐进的教学流程本身没有问题,但教师设计每个环节的学练都有较长时间的讲解和停顿,从而没有较好地将健美操运动趋向不停顿地练习走、跑、跳的项目特点体现出来。同时在面对单一性和重复性的技术动作时,过于强调教师的把控,导致课堂有所脱节,学生学习过程略显枯燥。
改进策略1:变观念,重视学科融合。
高中一年级《啦啦操——自编组合动作》一课中,执教教师抓住女生追求美的兴趣点创设情境,整节课中的每个环节都像是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观摩教师眼前一亮。执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化、一致性、稳定性及不变性的同时,将健美操中蕴含美学、形体、节奏律动贯彻课的始终。
改进策略2:变方式,提升课堂连贯。
初中一年级《健美操——基本步伐》一课中,教师根据课前教学设计,采用分解教学一步步带领学生学习,学生始终处于被教师带领着学习的状态。此外,逐个分解动作的学习,使得课堂过于散乱,不够连贯。新课程一直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高中一年级《啦啦操——自编组合动作》一课中,教师就较好地将单一性和重复性的技术动作进行整合。循序渐进练习的同时通过逆向递进串联动作方法。在学习了2个步伐后将前2个步伐进行串联练习,学完3个步伐动作后将2个步伐+3个步伐进行串联练习,最后再进行1个步伐+2个步伐+3个步伐的串联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步伐之间的衔接,同时通过重复练习加深记忆。教师还利用语言调动、手势以及眼神提示衔接,培养学生健美操中编排思维动作的意识。这样在不破坏节奏和不停顿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连贯。
在学生组合动作编排环节,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简单介绍1~2个创编技巧。如,基本动作+方向路线的移动变化、基本步伐+上肢动作的变化等,让学生从学生角色轉变成教师角色,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进行创编,让教师的教学预设收到应有的效果。
改进策略3:变形式,强化学生自主。
初中二年级《田径——正面双手前抛实心球》一课中,执教教师较注重形式的变化。在合理利用场地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布置场地,将场地分成3个练习区域,以解决学生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和用力顺序。学生根据自身的练习情况,自主选择练习场地。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适时鼓励学生,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在这样的自主学练氛围中,学生练习情绪高涨,课堂达成度更高。笔者认为执教教师在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时,采取类似自主套餐式、轮换式的练习内容变化供学生选择,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又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封闭式运动技能中教学情境创设的改变,除了变观念、变方式、变形式,还可以在教学评价、教学侧重点、教学语言肢体等方面寻求变化。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只有“求变”才能使体育课堂保持魅力。
二、开放式运动技能情境创设多实战
在开放式运动技能教学中,体育教师更多地在强调教学生如何学习动作、完成动作,但在运用动作教学上始终做得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在比赛中的发挥。
课例呈现:在初中二年级《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一课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自制教具实现分层教学,通过因材施教解决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教师设计的初衷较好。但在基本部分,无论是原地的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练习,还是分层练习,学生都是在独立地完成动作,没有干扰、没有对抗。在分组教学比赛中,教师也仅通过让学生选择性地进行练习,缺乏比赛的实战模拟,而唯一接近比赛的在罚球线上进行单手肩上投篮深受学生喜爱,从学生的选择不难看出学生乐于实战、乐于挑战。
思考:作为学生喜爱的球类课,整节课没有比赛,而是单纯的练习,使得学生的运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分层练习中有罚球线定点单手肩上投篮的环节,深受多数学生喜欢。但由于仅有2个篮筐,导致练习密度下降。在比赛中获得罚篮往往通过激烈的身体对抗产生犯规造成的罚球,是在队员心率和呼吸处于高负荷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课堂的学习缺乏比赛情境的设置,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单手肩上投篮较难在激烈的比赛中运用。
改进策略1:场景性实战。
学校专业体育设备的配套,为教师开展场景性实战教学提供了便利。如,初中一年级《网球——移动正手击球》一课中,教师较大化地利用了学校的网球抛球机、坠球机等设备进行场景式实战环境下的练习。执教教师抓住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组合的练习情境。在抛球机、坠球机的配合下,利用绳梯脚步练习+四角步法练习+移动击球组合练习,既节省了“喂球”时间,又提高了练习密度。后半段通过击球进筐计数,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练积极性,增加学生学练过程中的成功体验,使得整节课高效、流畅、有序。
改进策略2:对抗性实战。
模拟比赛的对抗性实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技术通过身体对抗下的实战比赛加以运用,提高技术水平,满足教学需求,提高比赛质量,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如,初中二年级《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一课中,执教教师利用1对1和3对3比赛,设置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命中双倍计分,其他投篮命中正常计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实战中积极运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既创设了对抗性实战,又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强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练兴趣和技术在比赛中运用频率。
改进策略3:模拟性实战。
模拟性实战解决比赛中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如,模拟比赛规则,可缩短篮球比赛中的进攻时间,加快学生练习的进攻节奏;模拟比赛打法,可模拟在比赛中如何面对3打2、2打1的情况;模拟比赛心态,可在篮球罚球、足球罚点球时,利用学生制造杂音,干扰投篮者的注意力,对其的比赛心理进行干扰;模拟比赛心率,如,采用折返跑+罚球线单手肩上投篮的方式,在心率达到一定程度后进行投篮,也可让学生通过快速折返跑增加练习密度,提高心率的模拟练习,使得学生在完成罚球线单手投篮时的心率更加接近于实战。模拟性实战的运用,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特别在运用技能层面有较大帮助。
在本次活动的课例展示中,部分执教教师在教学环节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战练习。结合课例,笔者看到了实战教学的价值,是有利于运动技能运作和掌握的。通过场景性实战、对抗性实战、模拟性实战等练习方法,让学生在面对不同的开放性运动技能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同时也可在课堂中相互组合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创设生动形象贴近实战的情境,安排多对抗、多互动、多竞争的比赛情境,让学生可以体会更多的不可预测性和多样性。只有将更多的主动权和课堂交给学生,才能提升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发展体能,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