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美 林悦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它重视人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综合全面发展,强调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满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需要对整个体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具体设计,然后通过体育课堂的教学,实现育人目标,并发挥育人功能。为达成这个目标,达成新课程理念的需求,那么,就要对原来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与创新。所谓的教学设计是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结合教材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有序安排,通过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对未来的课堂教学进行一系列的设想和计划。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思路。
學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改进,就是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学习内容中。在教学中,以运动项目为载体,通过创新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而逐步形成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通常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效果预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防方法、场地器材的布置与回收等9个方面的内容。那么,在教学设计的教学实施环节,如何充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将从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新增任务与环境分析以及安全措施等几个方面探求核心素养的融入途径。下面就从教学设计的理念层面与实践操作的落实层面来谈谈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并与同行商讨。
一、教学设计在理念层面的思考
1.在指导思想中融入核心素养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突出课程核心目标,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性,这就为体育课堂的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指导思想的撰写就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教学内容提出的有关怎样发展学生良好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做到设计清晰明了、针对性强,让学科核心素养能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促进高中学生高效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让体育学科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前沿学科,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真正体现“健康第一”在体育课中的指导作用。
2.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前提的教材分析
无论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规定了学生的学习领域,这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就有了横向教学内容和标准的指导。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就应注重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在的关联,在运动项目的技能传授过程中,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材分析的重点。那么,学生所需要的、应该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就要从教材的功能或者作用中获得或者培养,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人的综合全面发展,强调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就要详细全面地分析此教材的锻炼价值和育人目的,为制订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以往的教学设计,对于教材分析中的教学重难点确定,是根据运动项目的学习内容而定。而新课程的做法,可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非技能项目的培养列入体育教学的重难点中,这对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也能相互对应。如,在进行体操项目鱼跃前滚翻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怎样进行自我保护、怎样进行克服心理障碍等非技能因素的学习内容列为教学中,再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进行课堂教学,以促进相关教学目标的达成。
3.实现育人目标的学情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需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育人目标,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时,要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兴趣爱好、现有的实际技能掌握水平等进行分析外,还要分析有关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育品德等非技能素养的现实表现,特别要对班上有特殊情况及不具备良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育品德的学生,并在教学实施中寻求纠正及正确引导,以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为本,做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服务体育课堂的教学。
二、教学设计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思考
1.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目标
在实施体育课程中,准确设计教学目标是有效进行体育教学的前提。核心素养目标是一个多维度的建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原来的三维目标基本上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构成,而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否定原来的三维目标,而是对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从三维目标提升到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的高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主要通过体育课、健康教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活动、体育社团活动这5个途径达成。其中,运动能力中的技能项目就是落实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新课程除了要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外,还要强化体能目标,同时融入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素养。如,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关爱生命,高度重视心肺复苏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小养成关爱生命、热爱生活、提高安全意识、提高生存和生活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素养等。在情感目标中,融入体育品德素养的内容,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习内容、培养目标,适时融入“合作交往、勇于进取”相关要素;在体育竞赛中,针对目标,结合游戏,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胜不骄、败不馁及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体育社团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以增强自尊与自信,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等体育品德。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正确理解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及分目标,才能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助益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为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在教学中,在教师设计时,在强调体能练习、运动技能和体育文化学习的同时,还应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和安全意识及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因而在教学中,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技能学习和体能练习,教师都要将增进学生健康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如,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及科学性;设置运动量、强度及练习密度时应适宜,以满足学生学习及发展的需求,充分体现学科育人的特点和功能,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育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任务分析和环境分析
在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是介于“确定教学目标”和“确定(学习者)原有水平”这2个环节之间的一个重要教学设计环节。它进一步揭示:学习者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发展哪些体能,形成哪些态度或行为,才有可能达到目标[1]。在教学实施环节,教学设计就是设计任务、创设情境,保证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而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练热情和保证安全,这样的设计理念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度契合。为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引入环境分析和任务分析就显得较为重要。如,在任务分析中,可以将教学中的主任务分成一系列小的“分任务”或“子任务”,以提高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将一些教材中比较枯燥、单调的技能项目,通过改造与创新,使学生乐学并满足学习需求,同时在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体能,以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的环境分析是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分析在师生互动时其周围的情况和条件[2]。在环境分析中,既要分析教学时场地、器材、光照、温度等物理因素,还要分析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积极与同伴交流合作、与同伴互帮互学、妥善处理体育课堂的人际关系,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社会因素,这也是健康行为素养中对提升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所提出的要求。因而,在教学设计中关注环境分析,对保证学生安全学练和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前提下掌握知识与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3.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体育课中的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它离不开特定的教学目标。体育课堂中,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于不同的教学环境并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环境,因而要结合实际教学选择教学策略。而“策略”一词本身隐含着对“质量”的追求,只有达到一定的教学质量,才能说明教学策略是有效的。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渗透,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提升专业素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针对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研究教学实施策略,使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制订教学策略要以有利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保证大多数教学时间用于体育实践活动。通过选择和组合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精讲多练,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自练,促进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帮助学生形成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达成。
4.强调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的特点或其他各种因素,在运动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安全隐患,其造成的原因:有的来自思想上的麻痹、场地的不平坦、准备活动的不充分以及技术动作的不正确等。体育运动中有些隐患是不可避免的[2],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现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中一个突出性、现实性较强的问题。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学会正确处理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减少避免体育教学中或是学生锻炼中的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还要抓住利用这些隐患,对学生进行思想、态度的教育和教授预防运动损伤、自我保护、学生间互救的技能,教会学生树立安全意識,并能拓展到课后自主锻炼,延伸到日后走出学校融入社会。如,学生在学校,教师要培养学生安全意识这根弦,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每项、每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引导学生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中要有安全意识,并将安全防范意识贯彻于全课始终,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不管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参加各种活动均要有安全防范意识,这也是教学过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健康行为的具体办法。
参考文献:
[1]辛利.体育教学设计中学习任务分析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5):96-99.
[2]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7,77-80.
[4]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