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钻
摘 要: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教师应合理利用问题导学法,对课堂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与教学实际有效结合,用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思考,锻炼学生思考与分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4-00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4.050
一、对课堂问题进行精心设计
想要将问题导学法自然地融入课堂之中,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的设计问题,设想可能遇到的场景以及如何做出应对。比如,在课前预习时,我就根据课本里的教学内容列了一个预习纲要,简单地提出了几个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思考。在大纲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本内容有简单的认知,预习效率得到提高。在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之后,我根据课本内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本知识。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帮助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我根据问题导学法将课本重点知识融入进一系列的问题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了“一元二次方程”这一单元的内容,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经过简单的课前导入之后,我在黑板上列出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x2+2x-8=0”,并提问学生“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方程,它与我们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异同?”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一元一次方程的未知数x最高次数是1,一元二次方程未知数x最高次数是2”。在学生回答之后,我又提问道:“大家来总结一下黑板上这个方程有怎样的特点”。有的学生回答“黑板上的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x”;有的学生回答“方程里的最高次数是2”。接着,我引导学生归纳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即:ax2+bx+c=0。这时,我又问学生:“这个一般式里的a能够等于0吗,为什么?”学生在简单的思考后纷纷举手回答,我随机选了一名学生,他回答道:“a是不能等于0的,a如果等于0了,一般式就变成了‘bx+c=0,就不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于是我就着这名学生的回答向班级里的学生强调在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2+bx+c=0”中a一定不等于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本上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二、用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关键的知识点,巧妙设问,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保证学生对有关教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连接任意四边形中心点,得到的图形都是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理解的并不彻底,学生屡屡在这类知识的习题中犯错。为此,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1)大家在纸上任意画出一个四边形,找出他们的中点并连接看看得到什么图形?(2)大家都认为自己连接中点得到的是平行四边形,那么怎样证明自己得到的是平行四边形?学生跟随着我设置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他们发现当连接四边形的对角顶点A、B两点时,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而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这一原理,他们很容易得到自己连接的两个中点线段平行于AB,也就是这两个中点线段相互平行。他们用同样的方法证明了另外两条边也是相互平行的,最终得到了结论:连接任意四边形中心点,得到的图形都是平行四边形。又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播放几个三角形,其中有两个全等三角形,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指出图中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有几个,是哪几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仔细地观察着,接着就会有学生指出全等三角形是哪个,教师在引入下一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学生会发现全等三角形的所有边的长度相等,所有角的大小相等。最后,教师再讲“判定三角形的定义”,学生就会顺理成章地接受新的知识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将思考变成一条路线,找到探究的经验。
三、问题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
教师在利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时可以从学生日常的生活经历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将问题融入生活之中,把数学问题变得生活化。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完“概率”这一单元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与生活应用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在进行思考后能够进一步掌握并应用概率这一概念。问题是这样的:“在玩飞行棋游戏时,有的同学连着两次掷出了5这个数字,那么下一次投掷时,该同学得到5这个数字的几率会不会变小?”在提问完成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结论。其中一种是“该同学得到5这个数字的几率会变小”,这部分学生认为第一次概率是■,第二次概率是乘以,以此类推之后每次得到5这个数字的概率都会变得小。另一种结论是“该同学得到5这个数字的概率不会变小”,得到这一结论的学生认为每次投掷骰子的事件都是相对独立的,不应该把每次得到5的概率都相乘,而是每一次投掷得到5这一数字的概率都是。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我告诉他们第二种想法是对的,因为骰子是没有记忆的,每次投掷都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与以前的投掷并没有关系。通过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深刻理解了概率这一概念,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能更好地利用这一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把问题导学法應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之中,能够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探索欲望。因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结合课本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将问题导学法的优势发挥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符玉俊.简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31).
[2] 王秀华.问题设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6).
[责任编辑 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