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甲骨文与出土文物的商代竹器造物考证研究

2019-01-11 07:05张小开孙媛媛天津城建大学天津300384
关键词:竹器竹席竹篓

张小开 孙媛媛(天津城建大学,天津 300384)

英国著名学者、研究东亚文明的权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因此,对中国古代竹器造物的研究是体现中国传统造物智慧和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商代竹器研究的虚化

在有关中国竹器历史的研究中,史前时期、商周时代的竹器研究,往往容易被“先秦”时期这个概念混淆。如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关于商代竹器的研究几乎没有,代替商代概念的主要有商周时期、先秦时期等。其实从历史时间段的考虑,商代在中国历史上从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有近600年的历史,周代从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约800年的历史。由于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大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及出土文物等均相对丰富与完整。因此,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这一时期,或以秦代为时间节点进行年代划分,从而导致对商代竹器研究的弱化和虚化。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历史资料可以少,但是不能虚化相关的历史阶段。本文从商代甲骨文和出土的竹器文物资料入手,系统的整理和发掘同竹器有关的记载,从而真实地反映在商代时期竹器的利用情况。

二、甲骨文中的竹器

目前国内学者对甲骨文的研究资料丰富,在相关的文献中,徐中舒先生所著《甲骨文字典》,对已确认的甲骨文讲解清晰、明确。本文通过对相关甲骨文文字的检索,发现商代各种甲骨文字中有竹器相关的字形70余个,涉及各类竹器至少12种。

?

带“竹”字旁的甲骨文字体有十余种,但是在甲骨文中,“竹”字不单独出现,“为甲骨文竹子不独出,仅见于偏旁”,[1]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1.簋

图1 “簋”字甲骨文字形

2.箙

箙字在甲骨文中出现,从其象形字的字形理解,可以直观的理解为装箭的袋子,而且从不同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出,该字形中既有一个箭的,也有二个箭的。《说文》中:“箙,弩矢箙也,从竹,服声。”[2]92这可以理解,该箭袋子是用竹子制作的。至于后世装箭袋子材料的变化是可以理解的。

3.箕

图2 “箕”字甲骨文字形

箕字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到4种以上不同的写法,显示出箕字同簋、箙一样,在商代也是常用的竹器。而且箕字使用广泛,根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中的说明,箕字也用于人名和地名,[1]488如上右图所示。

4.册

图3 “册”字甲骨文字形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中共收录了六个不同时期的“册”字,从而展示了“册”字在商代应用得很普遍。并解释了“册”字显示出在商代,并非所有的文字都刻划在甲骨上,也应该有写在竹简上文字,“唯年代久远,竹木保存不易,殷代简策尚无出土可作佐证者”。[1]201同样,由于“册”的出现,甲骨文“典”字出现也就显而易见。在该字典中共按时间列出了七种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典”字,按照象形字字形看,基本上就是一个手拿了一卷“简册”。

图4 “典”字甲骨文字形

同时,徐中舒先生指出,在甲骨文里,“古文典从竹”。[1]490从而也指出了册、典等字与竹子的关系。

5.矢

甲骨文中,“矢”字基本字形变化不大。古时候,人们把用竹制做的箭杆称为箭;把木制的称为“矢”。但是在甲骨文中并没有“箭”这个字。可以推测,在商代时期,“矢”和“箭”还没有明确分开。因此,甲骨文中的“矢”既可以是竹制的箭杆,也可以是木制的箭杆。可以说,“矢”也是一种竹制的器物。

另外,“矢”在甲骨文中的应用非常普遍,根据对甲骨文的检索,可以查出众多跟“矢”有关系的甲骨文,大部分字义不明。如下图所示。即便字义不明,但仍可以从这些甲骨文字中反映出,作为一种竹制器物的“矢”应用的非常广泛。

图5 “矢”字相关甲骨文字形

6.龠

“龠”字在甲骨文中出现的也比较频繁,特别是以“龠”字为基础的衍生字形也相对丰富,可以判断,“龠”使用得比较广泛。根据《说文》解释:“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已经很明确指出,“龠”是一种竹制的乐器。

图6 “龠”字相关甲骨文字形

8.卌

“并连四枚竖直之算筹以表示四十之数”。[1]221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由此,通过“卌”字甲骨文的推演,在商代时期,就已经使用竹制或木质的小棍子用以计数。上图所示的四个不同的“卌”字,也横跨了商代的不同时期,表明在商代,竹制或木质计数器物已经出现,并长期使用,一直延续到后世。

9.其他

图7 其他竹器字相关甲骨文字形

关于竹器,甲骨文中还有两个字,竹字头,但是很遗憾,这两个字都因为字意不明,无法判断其具体用途。但从字形的观察,也应该是一种竹制的器物。特别是第一个字是竹字头,下面一个“勺”子,推测应该是一种日用工具。

三、商代遗址中的竹器

1.商代出土竹器的遗址

商代遗址中能查阅到的资料中,有湖北省大冶铜绿山古矿遗址出土的竹器,[3]九江新河乡神墩商代水井遗址出土的竹棍、竹筐、竹席等工具,[4]江西德安县石灰山商代遗址出土的竹编残片,[5]江西德安县陈家墩商周遗址出土的竹编器、陶罐竹保护套、竹筒[6],江西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中出土的商代单提梁竹篓[3]49等。但总的来说,商代遗址出土的竹器数量少,能出土的竹器十分珍贵。

?

2.商代铜矿遗址中出土的竹器

(1)竹篓

在上表的商代遗址中,湖北大冶的铜绿山古矿遗址、江西瑞昌的铜岭商周矿冶遗址均为铜矿遗址,铜矿的开采技术与开采工具的使用基本上一致。根据相关资料,在铜绿山VII号矿体2号点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采矿遗址中,“30、32、37、38、46、71号竖井和l号平巷均采用了圆木棍夹竹席护壁。在21、10号平巷用成排的竹竿支护。……所出竹篓共计24件。井巷出土有零散的竹火签。”[3]80-86铜岭商周矿冶遗址中, “盛矿土用的工具主要是竹编器, 早期多竹篓, 晚期则大量使用竹筐。竹篓为单提梁, 底呈圆角方形,篓内底为格状编织, 口径32、底径21、高28厘米”[7]483因此,在铜岭商周遗址中商代时期的竹器主要是单提梁的竹篓。这两处遗址出土的竹篓展现了商代在铜矿开采中已经大量应用竹篓等运输矿物。

图8 铜绿山XI号矿体出土的单提梁圆柱形竹篓

图9 铜绿山XI号矿体1号竖井出土锅形篼篮

(2)竹兜篮

在铜绿山遗址的VII号矿体2号点出土的竹篮,考古人员称之为“锅形篼篮”,“米”字起头, 盘缠编织,立竹弯曲法收口,口沿装有对称提耳,形似双耳小锅。显得比普通的竹篓要精致一点,双耳的造型更体现了商代竹器的不同使用方式。

(3)圆竹筐

在江西九江的神墩商代遗址中出土了圆竹筐1个,在圆竹筐下面垫有竹席。“圆竹筐残片五块, 竹筐上部保存较好, 出土时围圈清晰。竹席有宽、细两种残片。”[4]98经考古人员的复原,该圆竹筐的形态得以留存。圆竹筐无耳,采用挖坑后架木棍、竹席等放置,显然是有意为之,可以看出,这一圆竹筐更像是祭祀或放置物品的生活器具,不是生产用的竹筐。

图10 神墩商代遗址中出土的圆竹筐

(4)陶罐竹护套

在陈家墩遗址中,出土的数件商代“陶罐外表还留有竹编器物之痕迹, 使我们领悟出,原来当时是用竹编器物裹着罐类器,以绳索和钩状器连接着放入井中汲水和提水的。”[6]49这种使用竹材保护内胆的做法直至现在仍在使用,如竹套葫芦、竹套火盆、瓷胎竹编茶具等。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竹制护套的实物。

同样的手法,在铜岭遗址中出土的“带篾箍和竹楔的木桶”中也能看到使用。说明在商代,先民竹竹材的柔韧性已经有很高的认识,并能应用到生活、生产中去。

(5)竹梯

铜绿山遗址中出土了商代竹梯实物,是为数不多的商代竹器实物证据如上图所示,出土的竹梯与近代我国使用的竹梯几乎没有变化,是对竹材的基本利用。

(6)竹席及竹席护壁

商代有竹器的各遗址中基本上都发现了竹席的痕迹,不过部分由于时间久远,出土时已经只剩残片,无法发掘出完整的竹席。而竹席护壁则是竹席在采矿中的一种应有。如铜绿山中竹席护壁中均是使用大竹片进行简单的十字穿插编织方法,制作工艺简单实用。该竹护壁同浙江毗山的竹篱笆[8]有很高的相似性,采用的竹材编织技术处于同一水平。

图11 铜绿山XI号矿体53号竖井出土竹梯

图12 铜绿山XI号矿体111号竖井背板竹席护壁

(7)竹火签

铜绿山遗址、铜岭遗址等还出土了竹火签,是古代用来点燃做照明的竹片,一般长15-20cm左右。因竹材质地细密、竹纤维长,用竹片做燃料,一包竹片既方便携带有能使用较长时间。这表明在商代,已使用竹材作为矿井下照明的主要工具。

3.出土竹器的特点分析

(1)竹器是铜矿开采的主要运输生产器物

从铜矿遗址出土的竹器来看,铜矿开采使用竹器作为运输铜矿的主要材料。因竹材能保存的时间有限,跨越3000年的历史长河,能够出土的竹器应该是当时使用竹器的极小一部分。大量竹器的使用,表明竹器是铜矿开采的主要器具。因为竹材本身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竹器变成铜矿开采的主要工具。

(2)总体出土的竹器较少,但生产类居多

在商代各类遗址中出土的竹器较少,除本文论述的几处遗址有竹器实物外,其他商代遗址出土的完整竹器很少。但在铜矿遗址中出土的各类竹篓24个,竹护壁、竹梯、篼篮、竹火签若干。就商代而言,该遗址出土了数十个竹器,其数量已经很多了。是商代珍贵的竹器实物。

(3)竹器体现运输方式简单

单提梁圆柱形竹篓篓深提梁长, 锅形篼篮篮身较浅,均系商代至西周早期的装矿容器。当时井巷断面仅为0.5×0.6米,工人只能伏地爬行,侧身曲臂操作,对装载矿石的容器只能采取推、拉、拖的办法短距离移动。

(4)出土竹器造型与竹编方法较单一

从竹器造型来看,竹器基本上以竹竿的简单利用和圆形竹器为主;从竹编方法来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圆柱形竹篓和锅形双耳篼篮,均用“米”字底盘缠法编织,边口采用立竹蔑扭转倒插穿锁而成。蔑条加工粗糙, 编织方法简单,器物牢固性较差。竹编主要以最简单的“十字编”为主,变化形式较少。

四、商代竹器的总体特征

1.商代竹器是中国竹器发展的初始阶段

中国竹器发生、发展至今,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逐步发展起来的。商代是中国竹器发展的初期,也是中国步入文明后的重要定型阶段,这些原始竹器应该说是后世竹器的母体,正是在这些母体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演化,发展出丰富多样、系统化的中国竹器产品。

2.商代至少有18种不同种类的竹器

根据对商代甲骨文、出土竹器的统计研究,可知除了甲骨文中记载的12种不同的竹器外,还有竹梯、竹篓、竹篮、竹筐、竹护套、竹席(护壁)、竹火签等竹器实物,那么,在商代至少有18种不同种类的竹器出现。

3.商代竹器使用较广泛,涉及面也有所发展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商代竹器的使用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涉及到生活、生产、军事、文化、乐器等方面。如簋、箕、竹筐、、宿、等属于生活用竹器,竹梯、竹篓、竹篮、竹席、竹火签等则是典型的生产用竹器,箙、矢等属于军事用竹器,册、典、卌等则属于文化类竹器,龠则是商代竹乐器的代表。虽然发现的竹器种类还不丰富,但可以看出商代竹器的分布已经较广泛。

4.商代竹器的制作与编织工艺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商代对竹材的利用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竹火签、竹梯的原始竹材的简单开发,还是竹篓、篼篮、竹席中展现出的竹编技艺也基本上是简单的编织,还没有看到新时期时期较为先进的人字编和三角编等编织手法。

同商代时期的青铜器物及制造工艺相比较,竹器的制作工艺的水平较低,不能同商代精湛的青铜制作工艺相媲美。竹器在商代还没有上升到礼器的地位。

五、结语

商代竹器的研究目前在我国还处于相对空白期,因出土竹器较少的原因,目前还不能全面、深入的了解商代竹器的特点。期待随着商代出土竹器的进一步发现,对于丰富商代竹器研究的资料将更为翔实。

猜你喜欢
竹器竹席竹篓
竹器街
螃蟹行为
南山赋
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小郁竹器工艺发展分析
丰都包鸾竹席 满山冷竹满山翠,一床竹席一床珍
别无长物
失眠
螃蟹行为
螃蟹行为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环保节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