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凯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指出,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 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 明确了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核心和指导。
培育思想政治学科素养能够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引导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能够引导学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够引导学生尊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能够引导学生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明确指出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课程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可见,新课标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展开课程指导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内核与精髓。
学科核心素养如此重要,如何培养则成了重中之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综合评价为标准。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意识到活动型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得不到理想效果,于是放弃了活动型课程。放弃活动型课程实质是放弃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课程改革的进行。因此,我们必须对活动型课程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和运用。
什么是活动型课程?活动型课程, 亦称 “经验课程”, 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型课程能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界线, 以学生的兴趣、 需要和能力为基础, 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它依据学习者心理顺序而组织,强调 “教育即生活”理念,其实质是让学习者在与现实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直接经验。 活动型课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生成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
活动型课程强调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获得经验和知识,很难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与现行的高考选拔要求是不太适应的,因为高考对学生的考核更多侧重于应试考核,所以, 不少教师都倾向于放弃活动型课程, 让活动型课程沦为了公开课的作秀工具。 因此, 我们必须要对活动型课程进行修改,赋予其新的内涵。
活动型课程是围绕教学目标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题设置模拟现实情境, 让学生在模拟的现实情境中获得知识经验, 在模拟的现实情境中培养能力、 生成价值观、促进综合能力发展、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模拟的现实情境可操作性强, 受场地制约少, 易于观察、 记录和评价学生的表现。 因此,模拟的现实情境的设置成了活动型课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1.中心明确
在设置情境前,必须先明确本次的教学目标以及想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 这是设置情境的根本考虑因素。目标明确,设置的情境才有方向性、有针对性。在设置情境时把教学目标和想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其中, 这样的情境才是合适的情境。
2.主体明确
参与情境的主体必须是学生,教师只是主导者, 是该次情境的导演、 观察员、 记录员、 评价员等。在一个情境中,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师要充分考虑的。教师在设置情境时可先确定情境的主题和方向, 然后让学生去补充和完善情境,教师切忌包办一切。
3.内容生活化
情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模拟,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浓缩和精炼。教师在设置情境时,应该选取跟主题相关又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产生共鸣。
4.准备要充分
设置一个合适的情境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甚至比设计教案还要复杂。因此必须准备充分,既要提前设置好情境,又要让学生准备好如何参与情境,还要设计好评价项目和标准。总而言之,没有充分准备好的情境是不能够用来使用的。
5.评价多样化
在一组情境中,学生参与的角色和程度是不一样的,教师作为观察者和记录者,要善于发掘学生亮点,客观评价学生表现。评价维度要多样化, 可从学生的态度、 语言、动作、合作意识、搜索资料能力、概括能力、描述能力、表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可能只在试卷和习题中培养,通过活动型课程这一途径可以更好地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但活动型课程不能流于形式,强调的是模拟现实情境,因此要认真选取合适的情境。 不管学生处于哪个位置, 扮演哪个角色, 都要让其参与其中、 乐在其中。 总结起来,活动型课程的精髓在于 “活”, 让学生 “活”,让课程 “活”,关键在于情境设置, 通过开展活动型课程,让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