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荔清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若想实现科学、 有效的学校管理, 科学化管理必不可少。 学校科学化管理不是随便说说, 它需要一定的载体,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科学化管理的具体体现。校本课程是学校所开设不同于其他同类学校、具有独特性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能够凸显学生个性特征和学校教学特色,可以助力学校管理活动的顺利推进。
若想顺利完成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好资源, 尤其要了解和把握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涉及目标制定、 内容选择、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要素。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内容设置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 科学、 合理设置内容,实施起来就会更加顺畅;内容设置不科学,实施过程中就会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学校在设置校本课程内容时,必须综合考量,设置丰富、多元的特色课程。
课程开发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关联课程开发; 二是新型课程开发。其中,关联课程开发是最常见的模式。所谓关联课程,就是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所学科目特点,找到所学科目与新课程之间的相似点,以此为基础搭建知识之间的桥梁,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丰富、多元,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等是必学课程。然而,单纯学习课本知识,学生的学习面会受限制,很难提升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 若想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学生思维认知层次, 关联课程开发是最好选择。 当学生由所学到的知识联想到另一知识点,就能显现学习价值, 才能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新型课程是课程设置的另一形式,它是将不同学科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在设置新型课程时,首先要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似点,然后才能进行学习探究活动,实现学科知识融合。语文和历史学科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这种相似性,就可以设置一门与语文、历史都相关的学科。 “新课程” 开发是学校创新管理手段的具体体现,若能科学、 合理设计, 定能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我们学校是赤峰市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国际化实验学校,为彰显学校特色,学校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级课程的同时,精心打造校本课程,完成多元课程设置。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根据历史和语文课程特点,设置主题统整课程和电影欣赏课程。多元化的课程形式满足全校师生学习需要,从而为学校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校本课程设置是重要的内容,然而如何顺利推进校本课程实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学校秉承 “以生为本”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 也是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课程实施亦要遵循上述原则,由此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学校采取有效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校本课程学习过程。活动游戏能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独特感受和直接体验。 学校从学校管理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适时组织贴合性更强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有所得、有所悟。
“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它是高效的教学方法。 自主是学习的基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动力——这是自主学习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多元化的校本课程设置为学生自主学习开展提供保障。 合作探究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借助集体智慧探索集体合作的力量。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迅速掌握校本课程学习方法和技巧,提升思维含金量和认知深度, 由此让学生从被动、封闭、 沉闷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切实感受到学习乐趣。 校本课程顺利实施, 教学秩序良好, 学校管理自然就会更加和谐。
中学生个性追求呈现差异性特征。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充分认知到这一点,由此可以从学生个性差异着手,进行层次化、人性化管理——不仅贯穿于学校管理始终, 而且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渗透。 举办丰富、 多元的趣味活动就是不错的选择。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学生。活动对学生存在极强的吸引力,学校要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布设趣味化、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为让学生感受阅读快乐,学校特意举办 “悦读·阅享” 校园读书节, 学生朗读最喜爱的文学作品,情感得到升华,良好的阅读习惯得到培养。为让学生感受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学校举办 “传承雷锋精神, 参与志愿服务” 实践活动,学生到赤峰市红山区三中街社区,打扫卫生、清除宣传栏上的小广告、发放志愿者宣传单,让更多的人了解雷锋精神内涵。在参与实践过程中, 学生养成良好文明习惯,从而提高素质与修养。
科学、公平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是学校发展导向的窗口。学校必须对课堂教学中与教和学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筛选, 从而选择合适、 恰当的评价方式。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对学生展开多元评价, 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校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难免要对学生学习行为展开评价。在进行评价时,需要尊重个体差异, 以教师评价为主导、学生评价为辅助。此外,评价语言要以激励为主,从不同角度切入,由此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力。
教学评价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决定课堂教学能否成功进行,同时也是进行各种教育决策的基础,由此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在实施教学评价时,教师是主力军,决定评价方向。虽然 “新课改” 对师生关系做出调整和改变,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无法撼动。 校本课程本来就是本校教师综合各种因素制定出的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学习材料。 因此,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存在全面把握和理解——这是教师展开评价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他们知识丰富,素质与修养较高, 评价时能够抓住事物中心点和关键点, 评价语言准确又得体, 具有针对性、 高效性, 能够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以及矫正学生思维偏差。 因此,在进行校本课程评价时, 必须凸显教师主导地位。
中学生成长存在一定规律,而且在不同时期尚有不同心理特征,因此评价时不能 局限于教师单方面的评价, 要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 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由此给教学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 校本课程评价需要全体学生参与, 亦需全体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学生逐一评价不现实, 教师可以发挥小组作用,将学生评价认知集中、 汇总,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性评价。最后,教师进行终极点评,整体上对学生进行评价。经过师生共同努力, 逐渐形成系统、 科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化管理是崭新的教学理念,是对学校推进管理现代化的具体体现——这一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接轨学校办学实际, 借助校本课程, 充分彰显学校特色, 引领教育行业发展。 在对校本课程进行设置时, 要从多角度展开切入。 根据学校管理需要, 丰富校本课程内容设置,拓展校本课程实施形式,同时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校本课程作用和价值,从而创设适合学生成长的学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