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濉溪县陈集中心学校三和小学 吴晓亚
日常课堂教学发现,通过加强有效的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会,经历发现知识、感悟知识的过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为此,我们就应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实践活动操作,有效发挥其作用,争取让孩子们学得更加有兴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增强。下面就谈谈几点体会。
可以说,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情况总是不同的,个性千变万化,基础知识掌握高低不平,这就需要老师用心去细读,知道学生的基础情况。教师要重点了解哪个知识点是稍差的,需要在哪里多下点功夫。 同时学会如何巧妙设计合理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如一年级教学《8 加几》时,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引导小朋友动手摆小棒。在操作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孩子们喜欢动手好问的特点,不断鼓励,探究计算的规律。当然,活动前一定要想一想: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其他加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了摆小棒的活动经验,这节课该怎样继续加强,发挥主动性?课堂中,还可以引导小朋友学会说一说,8 加几计算的关键是什么,比一比谁说得好。为了孩子们的长远发展,在备课中,不能忘记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从低年级就注意思维的渗透培养。
当然,有的老师在分析学情时,还充分利用了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认知规律。如认识数教学时,通过提供不同形状的图片或实物模具、小棒等,积极引导孩子们动手数一数、摆一摆,不断地观察、触摸,看一看、说一说,增强感官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用心备好学生,了解已有的知识基础情况,在课堂中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具,发挥直观教学的特点,重视亲身体验,学生主动探究操作,让动手能力得以增强,活动更加有效,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大家知道,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方法和手段,其中,实践操作只是发挥主动性,获得知识形成的一种形式。我们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加有效地理解知识,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用自己的话进行小组交流,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讨论合作,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说,认真备好教学过程,合理预设可能发生的事情,认真对待,切实提高课堂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数学教具、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资源,做好精心预设操作活动的整个过程,进一步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中来。
如四年级《三角形的特性》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出示不同实物图,观察感受,从中发现找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初步感受三角形在物体上的作用,感受三角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画三角形之前,抛出问题:“请你画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你是怎样画这个三角形的。你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使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感知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感知三角形的3 条边、3 个角和3 个顶点,尝试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然后再与课本上的定义进步比较,通过画的过程着重理解“围成”的意思。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这样预设,操作活动不只在于积累表象,更在于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深化和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当然,数学课中的操作活动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我们在安排操作活动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解疑明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求活动实践,有的可以动手操作一下,有的可以动脑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想法。关键应该知道,课堂预设前,设计的操作环节是不是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想问题,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 这种操作活动的实施过程对理解新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数学思维的培养渗透等有多大作用,一句话,注意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在数学操作活动设计时,不但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拟定,还应充分考虑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在设计教学流程中,精心设计,把握重难点,减少无关紧要的生成。备课环节中,思考全面,注重目标的合理性,适度预设,防止纠偏出偏,矫枉过正。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抓住教学重点,调控课堂节奏,抓住一个个生成点,调整操作步骤,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如教学《三角形稳定性》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给定小棒根数让学生摆一摆三角形、四边形。
首先要注意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利用教材提供的两次操作实验活动,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第一次操作中,根据给定的小棒的根数摆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充分体会,无论怎么摆,摆出的三角形大小、形状不变,摆出的四边形大小、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可能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产生困惑,此时调整,进行二次设计,开展第二次操作,对给定的三角形、四边形进行拉伸,从另一个角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 ,
其次应注意给足空间,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看看下图中哪儿有三角形。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这一环节中可以调整设计加入含有四边形的图片,将设问改为“看看下图中哪有三角形、四边形。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同时将“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调整改为“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易变性的例子”。这样使学生在对比中,在联系生活实际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对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进行拉伸对比操作实验中,积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大小、形状不变),四边形的易变性(大小、形状会变化),并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加强课堂实际操作活动,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规律,积极促进学生有效思考、达到思维碰撞、认知升华。可以说,真实有效的操作活动会冲击学生的心灵,带给学生的影响是长时间难以忘记的。当然,每一次数学操作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应及时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加深学生对动手实践的印象,同时,我们还应关注操作活动带来的思考,善于捕捉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提升核心素养,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走向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