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非
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是教师能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就在于课堂情况的变动不居,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学生的学习情况持续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如何在持续变化的情境中快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对教师的一个巨大挑战。
应对这一挑战,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即评价不是凌驾于教学过程之上的一个孤立环节,而是与教学紧密缠绕、镶嵌于教学过程之中的持续活动。其次,教师需要掌握一些快速获取学生学习信息的手段。这类手段在学界有个统称,即课堂评价技术(Classroom Assessment Techniques,CATs)。相较于纸笔测验以及表现性评价,这类技术有以下优点:编制简单,所使用的工具容易操作;实施便捷,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结果整理简便,不会给教师增加太多的工作量;匿名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评价环境。
以下简单介绍几种课堂评价技术,更详细的介绍可参见唐艳芳所译的《课堂评价技巧——大学教师手册》(2006)和本人所译的《内嵌式形成性评价》(即将出版)。
一分钟试卷。在课中留出1~3分钟时间,让学生书面回答两个问题:你在本课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未能解决的最重要的又是什么?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适当的改编,比如“本课”可以根据需要换成“本次作业”“本次实验”“本次活动”等。如果教师想知道学生对这堂课的理解程度,那么在教学的最后几分钟实施是适当的;如果教师关注的是上一次的家庭作业情况,那么在课堂教学的最初几分钟进行为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归类,并运用这些信息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学习内容。如果没有特别有用的回答,那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如果是学生的问题,下一次上课就要留出几分钟时间进行反馈;如果是自己教学的问题,那就要考虑对所呈现的内容和方式做出调整。这种技术比较适用于新信息呈现较多的课。
最难理解点。该技术与一分钟试卷的程序相同,但主要关注学生没有理解的学习内容。通常在活动临近结束时,教师先让学生写下自己“在本课(或家庭作业、讨论、阅读、电影等)中最难理解(最不清楚)的内容”,再将学生的回答收集起来,简单浏览部分学生的回答,找出被普遍提及的难点类型,接着阅读所有学生的回答并进行归类,最后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决策。比如在后续教学或学生的作业中确定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各花多少时间;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在下一次上课的初始给予学生反馈。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难理解的”换成“最有启发的”“最有说服力的”“印象最深刻的”“最感困扰的”等。这种技术适用于需要介绍大量新信息以及需要整合、评价和应用信息的课。
优缺点讨论。这种技术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和成功指标。其做法是让学生审查其他学生的作业实例,并参与讨论每一项作业的优缺点。例如,一位科学教师要教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她先从上一年任教的班级中挑选了5份实验报告,隐去姓名,提供给学生。学生分成小组来确定实验报告的优劣,并根据质量对它们进行排序,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在每个小组分享完毕后,教师邀请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这些理由被用来共同建构实验报告的评分规则。
两星一愿望。这种技术主要用于同伴评价。当学生为同伴的作业提供反馈时,必须指出两件他认为做得好的事(两颗星),并提出一个改进建议(愿望),把评语写在便利贴上。如果反馈接收者觉得反馈对自己没有帮助,就可以很容易地移除它。为了提高反馈的质量,教师可以在学生对反馈做出回应后,将这些便利贴收集起来,借助文档的摄像机功能(匿名)向全班播放每一张便利贴,通过全班学生投票的方式了解这条评语对他们有用的程度。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票最高的评语的显著特征,并用课堂海报展示讨论出来的指标,供以后教学做参考。
红绿磁盘。这种技术适用于帮助教师获得课堂中的实时信息。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发一张CD大小的磁盘,一面是绿色的,另一面是红色的。在课的初始阶段,绿色面朝上。随着课的推进,如果学生认为教师讲得太快,就可以把磁盘翻到红色面。教师扫视课堂中出现的磁盘颜色数量,就能获得实时信息。
按照著名评价学者迪兰·威廉的说法,批改作业可以被视为给予教师的一种惩罚。即教师在学生尚在自己面前时未能搞清学生是否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一种手段。要“在学生尚在自己面前时搞清学生是否达成目标”,教师有很多手段可用。如前文提到的“课堂评价技术”会很有效,教师常用的提问也会很有效。提问要有效,取决于提问本身必须是“好的”。只有好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才能让教师快速获取学生学习的准确信息。实际上,提问是最易镶嵌于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手段,它有助于教师快速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提问发生在课堂中,教师在收集到学生学习信息后,能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还能节省教师用于批改作业的时间。
要实现提问的不同功能,就需要不同的提问。如果期望提问能起到课堂评价的作用,就要明确什么样的提问是好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首先,所提的问题是好的;其次,提问方式也是好的。
什么样的问题是好的?能够引出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准确的信息的问题才是好的。首先,问题是基于学习目标的。学习是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因此,“学习情况”一定不能是笼统宽泛的,一定得是学生基于学习目标的学习情况。这意味着问题一定要紧扣学习目标的要求来设计,问题的内容和要求应与学习目标相匹配。其次,问题要能引出学生学习中多方面的信息。有些问题学生回答对了,教师却可能无法确定学生是否真的知道。比如,一位数学老师想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质数的特征,就问学生“7是质数吗”。稍稍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答对这个问题有多种可能性,而其中至少有两种可能性——蒙对和记住。这也就无法证明学生对质数特征能够掌握。但如果将问题换成“为什么7是质数”,那么只要学生答对,教师就可以确认学生已经掌握了质数的特征。再次,问题要能引出学生学习的准确信息。一个能够分辨学生答案对错的问题并不足够好,真正的好问题要具备揭示学生学习错误和错误来源的潜力。有些问题可能会让学生因为错误而得到正确的答案,比如,美国教育“进步评估”中有一道题:“从新城到旧城每天有两个航班。第一个航班每天9点20分从新城起飞,10点55分抵达旧城。第二个航班14点15分从新城起飞。第二个航班什么时候能到达旧城?”你也许会发现这道题存在众多可改进之处,尤其存在一个致命伤,一个认为1小时等于100分钟的学生照样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
怎样的提问方式是好的?能够帮助教师快速把握学生学习的全面信息的提问方式才是好的。首先,提问要关注到全体学生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提问叫答时会选择“疑似有正确答案”的学生,但从这些学生那里获得信息显然不能代表整个班级的学习情况。更好的做法是,采用“全学生反应系统”(可参见《内嵌式形成性评价》),即让所有学生都对问题做出反应。比如,让学生利用拇指的位置表示自己对答案的自信程度:向上指就是自信,水平方向表示不确定,向下指表示存在困惑。其次,多用选择题。尽管选择题受到很多批评,但如果设计得当,照样能准确揭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想要设计好选择题,需采用“干扰项驱动”的设计技术,也就是干扰项的设置一定要体现学生中常见的错误。在运用选择题时若能结合“ABCD卡”技术,就能帮助教师快速整理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次,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提问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但课堂评价的目标之一是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决策基础。因此,一个教学环节结束时的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所获信息来决定是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还是对上一环节的教学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