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价值指向,让劳动教育助力人格品质培养

2019-01-11 23:33王思业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33期
关键词:劳动成果人格劳动

□王思业

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方面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部分未成年人身上表现出自私自利、自暴自弃、依赖感强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劳动教育。这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因此,加强劳动教育要回归初心,培养人格品质,可以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自理自立、心怀感恩和动手创造的人格品质。

一、指向一:劳动教育是独立自主的根基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劳动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一)给予机会,加强劳动锻炼

台湾著名绘本作家几米创作的绘本《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揭示了造成儿童错误的本质:儿童之所以缺乏自理自立,不会帮忙做事,喜欢埋怨他人,离不开成人以偏概全的做法。如掌上明珠,碰不得伤不得;读书至上、唯利是图、劳动不必要等错误观念的左右。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卢梭所言: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因此,劳动教育首先要转变成人观念,给予儿童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的机会,教会孩子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如整理玩具、吃饭、穿衣等,加强劳动锻炼,提高儿童自我生活的能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学习劳动教育新理念,更新教师的劳动观;通过召开家长会,分析劳动教育是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基础,引导家长认可劳动教育的价值,领悟正确的劳动育人方法。

(二)激励评价,热爱劳动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才能养成真正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学生只有亲身体会到依靠自己双手的劳动为自己提供吃穿是人生最重要的因素,才能真正培养出热爱劳动的品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因此,当学生参与劳动时,不必嫌弃他们动作慢,做事粗糙,会破坏东西等,而应该等待学生,激励学生,使他们逐步树立学会做事的信心。如一朋友的孩子已经六年级了,还不会自己系鞋带。据悉,孩子低年级时想自己系,但朋友总是嫌弃他太慢会迟到,就由家长代劳了。类似朋友这样做法的成人随处可见,儿童想做、能做的事,却因种种原因被剥夺了。其实,只要家长和教师能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给予充足时间和积极评价,如建立奖勤罚懒和表扬奖惩制度,想尽办法鼓励儿童积极参加劳动等,就能使儿童深刻体验到“没有劳动的创造,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三)学习实践,掌握劳动技能

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仅凭给予机会锻炼、积极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注重学习劳动技能和实践应用。例如,在洗衣、做饭、打扫房间等家务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在种植、社会调查和探究等学科实践中促进劳动技术应用能力;还可以开设家政小小手、烹饪小能手、科技动手做等社团活动,通过小班化教学,“真枪实弹”开展劳动实践。事实证明,劳动教育只有学方法重实践、学技能重应用,学生的劳动技能才能得以迅速提升,才会变得更勤快、更能干,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自主的意识。

因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既是培养儿童良好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培养儿童独立自主品格和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使儿童学会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负责。

二、指向二:劳动教育是常怀感恩的源泉

劳动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品质。儿童在劳动中能体验到收获成果的快乐,感受到父母长辈劳动的辛苦,体会到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从而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心存感激,会尽自己的所能服务社会、报答社会。

(一)耕耘丰收,感悟劳动愉悦

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的确,劳动能使人身心健康和愉悦。如脏乱差的环境,会让人头疼、恶心甚至引发病症,经过环卫工人等的清洁整理,呈现一片整洁、天蓝地绿、鸟语花香的生态美景,使人获得干净、美丽、精致、高雅的愉悦享受。而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人们辛勤劳动换来的。因此,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社会上,要多创造让儿童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饲养动物成长的过程中深感欣喜,在种植中享受植物开花结果的惊喜,在制作水果拼盘、烹制美食后获得广受欢迎的快乐。儿童在劳动中表现自己,显露和发挥自己的才能,由此产生自尊、自信、进取的动力,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人格。

(二)体验不易,珍惜劳动成果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自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这也是三年级学生要求背诵的诗句。尽管学生会背诵,也会解释诗意,但他们从未经历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是很难真切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对儿童自觉爱护和珍惜各种物品的教育效果也就微乎其微了。因此,让儿童独自长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家务或体验一定量的劳动,如购物提东西、洗碗、剥花生、采茶叶、背旅行包等,在坚持中感受做好一件事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深知每一样劳动成果都凝聚着人们的辛勤汗水,珍惜爱护、勤俭节约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从而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三)感恩孝顺,共享幸福生活

儿童只有亲身经历过各种社会实践,才能体验到劳动的酸甜苦辣,心中那份对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才能被激活、催化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亲身参加劳动并经受相当大的困难,才能养成学生的善良心地。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有疲乏的劳动,人的心地才会变得敏感、温柔,也只有通过这种劳动,人才会以热忱的心去对待周围事物。因此,让儿童以实际劳动帮助家人及身边的人,在服务自我的同时能更深刻地珍惜周围对自己关心帮助的人,学会珍惜、主动感恩,并以自己的劳动带给家人和社会无限的幸福而自豪!

立足劳动实践体验劳动快乐,可以有效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孩子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

三、指向三:劳动教育是发明创造的保障

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社会进步唯一的途径,靠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改变生活与未来。在劳动教育中提升学生发明创造的本领,这是劳动教育的本质,也是人格发展的巅峰。

(一)实践探究,提高动手能力

劳动教育注重实践体验,提倡“做中学”和“学中做”,遵循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育人原则。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会劳动技能时,积极探索适合孩子认知发展规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如“学会包饺子”“学会包粽子”“学钉纽扣”等系列劳动课程,提倡实践探究体验,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研究。学生先尝试动手做一做,感知这些劳动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在初次体验的基础上发现做不好的原因,针对存在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再次动手实践,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和技巧,真正提高动手能力。

(二)质疑创新,实现发明创造

创新始于劳动,创意是脑力劳动的结果,作品是动手实践的结晶。也就是说,劳动是将科学知识物化为有形产品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劳动实践能力并获得全面发展的保证。因此,劳动教育要善于引导儿童在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敢于对已有的生活用品、学具、实验仪器等提出改进的想法,在实践中反复修正、改进提升,最后做出令人满意、实用的发明创造作品。如洗漱水回收装置、老年人专用羽毛球拍等作品就是儿童在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工具的选择、使用方法、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思考,通过发明创造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劳动创造,因为学生在经历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不仅深刻体会到没有艰苦劳动,就没有科学创造,还懂得劳动是一种“运用科技成果于生产的创造性活动”,可以为自己或者他人提供劳动产品实物或者劳动服务过程。

(三)踏实肯干,达成人生梦想

201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中提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可见,美好而宏伟的梦想必须立足当下,脚踏实地,通过一点一滴的耕耘积累才能实现。因此,每一个儿童对未来人生美好的憧憬,都要基于正确的劳动观,通过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中,才能实现目标、实现梦想。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全国上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学校也在全面开发劳动教育课程,积极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努力将学校学习技能与家庭劳动实践结合,全面推进劳动教育。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必须明确价值指向,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情感,在劳动和创造中锻炼其意志品质,提高劳动技能,不断促进孩子人格品质的健全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成果人格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劳动成果要珍惜
劳动成果要珍惜
热爱劳动
劳动成果评比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