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 芳
结合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培养幼儿家乡归属感的实践研究》,我园挖掘富有本土特色的乡语资源并展开研究,从概念内化、内容收集、策略支持三方面着手,尝试用课程游戏化的理念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幼儿园乡语课程,意在引导幼儿重拾家乡话,让乡音不流失,在说、唱、玩、乐中感受家乡童谣,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乡语,俗称家乡话。中国是人口大国,语言种类纷繁复杂。其中汉语就可分为七大方言,常熟话隶属于吴语的一种,有着丰富的变调,带着些许书卷气,句句都透着岁月的韵味,例如:看见下雨、下雪,我们就会说“落雨”“落雪”,细细品味,一个“落”字增添了多少娴雅之意。
乡语资源如果要纳入幼儿园的乡语课程,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这些传统的乡语资源更适用于幼儿。
将乡语课程引进幼儿园课程,能萌发幼儿对民俗民风的兴趣,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让乡语资源进入园本课程,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情感需求乃至创造力、想象力都有深远价值。
在“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改革背景中,倡导在观察、读懂幼儿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幼儿的需求与发展。因此,开发乡语课程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还可以提升教师洞悉课程的敏锐性和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一系列的特色园本课程,为幼儿园的发展增添一抹不一样的乡土色彩。
在前期准备中,我们翻阅了镇志,走访了当地老人,收集了大量的乡语资源,如童谣、各类瓜果蔬菜的叫法、生活用品名称以及长辈的称呼,还有传统游戏和民谣等。这些都具有常熟特色,让幼儿接触这些乡语资源,可以使其融入幼儿的生活、游戏,让幼儿在玩乐中感知,在感知中传承。
乡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为幼儿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其萌发对乡语的学习兴趣和模仿行为,在亲身感受的同时发展乡语表达能力。因此,我们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为目标,引导乡语资源渐渐向乡语课程转化。
同时,课程的选择还应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来,以他们能感知到的、经历过的,实实在在发生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作为课程内容。例如:形容颜色时用轩轩红、碧碧绿、雪雪白等,这些叠词十分精准地描绘出了颜色的绚丽与多彩;还有童谣《常熟好地方》中“尚湖”“虞山”“沙家浜”等美景;“马兰头”“香椿头”“桂花栗子”等美食,这些资源在幼儿的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所以作为课程内容更合适。
另外,我们应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筛选课程,使这些课程更符合幼儿的需要,从而使乡语资源的开发更具意义。
我们在“骑竹马”游戏中加进了改编后的童谣《杠铃杠铃马来哉》,将原有的“和尚”“观音”等词汇舍弃,重新编排成:“杠铃杠铃马来哉,隔壁大姐转来哉,买个啥个小菜?轩轩红个番茄,碧碧绿个青菜,墨墨黑个木耳,雪雪白个豆腐,小菜买来嗨歪歪,大姐吃得开心来。”改编后的童谣充满了生活气息,更适合幼儿。再如,游戏“萝卜蹲”,我们在名词前加上形容词:“碧碧绿个青菜蹲,碧碧绿个青菜蹲,碧碧绿个青菜蹲完轩轩红个番茄蹲”。无论是“骑竹马”游戏,还是“萝卜蹲”,游戏形式随着内容的变化而更丰富,家乡的味道也更浓郁了。
在游戏“木头人”中,当幼儿念到“否许讲章否许动”后可以播放“叮叮叮”的音乐,游戏结束时可播放“掌声”的音乐。同时,中间还可穿插提醒音“找一个朋友抱一抱”“找两个朋友抱一抱”的音乐,幼儿自主商量并决定用哪段音乐进行游戏。《常熟好地方》童谣则可以引进单响筒、沙球、腰鼓等打击乐器进行配乐表演,让活动更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也更适应现代幼儿游戏发展的需要。
站在幼儿立场上开展活动,创建合适的情景,你会发现幼儿比你预想的玩得更好。
在幼儿园开展的“家乡美”混龄体验式专项游戏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幼儿自发学习的行为;在童谣游戏“羊妈妈白笃笃”中,幼儿将自己装扮成小羊的样子进行表演,化静为动,让幼儿在愉快的表演中运用、感受童谣魅力。通过投入丰富的材料满足幼儿兴趣体验的需要,很好地吸引、激发了他们对乡语的学习和运用。
为了更好地传承乡语,将乡语融入幼儿园课程,从最初的收集、整理、挑选、重组、加工,到现在的初步成型,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拓宽了幼儿的眼界,也帮助幼儿建立了说家乡话的自豪感。从幼儿抓起,从最熟悉的、时时刻刻使用的语言着手,将常熟独特的乡语资源转变成幼儿园乡语课程,还需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