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五十中学 朱海兰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当中,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将学生原本被动式的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式的学习,提升数学问题意识,推动全面的素质教育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应该依照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使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当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数学隐藏在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要充分挖掘生活当中所蕴含的各种数学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数学当中,并且渐渐引导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学生最终能够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譬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之后,教师可以从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梯子入手,提出问题:“在墙上靠着一个长度是10米的梯子,梯子顶端和地面的垂直距离是8米,如果梯子向下滑一米,那么底端是不是也会滑动一米?”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数值能够引导学生去积极发现问题,在整体探索过程当中使用方程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搭建起相应的问题产生平台,通过这一方式能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科目的基本性质,以此推动学生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始终能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之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教师可以这样进行问题平台的设置:“小明是某公交公司员工,他想要对公司之中的某一条线路实施调查,从初始站点出发到终点站,公交一共要停靠10次,那么从出发到终点的这一过程当中,乘客一共会有几种乘车路线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即:“针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进行解决呢?”这样就能够鼓励大家相互之间进行探讨,在这一过程当中,大家都会产生不同的疑问以及相应的解决思路,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让学生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虽然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无法在短暂的时间之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这对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的思维进展进行相应的点拨,比如:“将公交车的行驶路线看作线段,每一个停靠点都是线段上的一个点,这时候应该怎样解答?”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并且会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该问题解决的重要思路就是线段本身的条数与线段上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然后对其实施深入探究,最终就能够得到相应的结果。
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应该要给予学生相关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此鼓励其提出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使学生们都有各自展示自己的平台。譬如:在教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分别准备4cm的铁丝一条、6cm的铁丝一条以及9cm的铁丝一条,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详细操作。先让学生把这三条铁丝首尾连接,看其是不是能够组成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将原先4cm的铁丝剪去2cm,“剪去2cm之后是不是还能够组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会重新将其进行连接组合,最后获得相应的结果。如果有一些学生无法理解这样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该章节的内容引入进来,展开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根据其三边关系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这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加强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初中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数学技能,有关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则更加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造意识。通常情况下,问题的发现都是创新与进步的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要注重营造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基本的热情,并且敢于在课堂上提出疑问。比如,在教授“勾股定理”的时候,学生一般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最初发现该定理的人才是最伟大的,这时候教师可以将勾股定理的起源讲述给学生,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继续探讨的热情。
总的来说,学生本身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会影响到学生今后工作与学习的发展,对此,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该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当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