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2019-01-11 21:34杨杰洪
中小学校长 2019年8期
关键词:晏子法治道德

□杨杰洪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丰富文化元素, 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这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 教师需要具有文化传承意识, 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以及设定文化教学目标, 从而全面塑造学生文化自信。

一、 发掘教材道德文化因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深入教材展开正面发掘。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丰富文化内容, 教师要深入教材, 展开深度探究和发掘, 并对诸多文化因子进行整合与优化处理, 由此形成丰富文化教育契机, 促使课堂教学进入良性互动。

关注时事政治热点问题。 时事政治与学生生活存在密切联系,教师对时事政治文化因素进行解析设计, 可以形成丰富的文化教育动机。 特别是新闻报道中有关科技文化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 能给学生带来更多鼓舞和欣慰, 教师以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文化教育起点,自然能形成崭新教育主动力。

创设适宜文化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用以创设学习情境, 能够有效触动学生学习感官。 多媒体展示、 生活案例解析、 数据分析、教师生动讲述等, 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情境, 教师有意识地在情境创设中渗透文化元素,势必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理触动。教师利用故事展示作为教学情境发动, 从而将学生引入文本学习,由此促使学生能从传统文化角度展开思考, 最终形成崭新的学习成长动力。

二、 关注地域道德文化特色,培育文化认同意识

地域文化与教材内容接轨。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诸多文化元素, 教师要注意展开针对性发掘,将地域文化与教材内容进行接轨性解读, 由此形成丰富文化教育契机。 比如, 教学 《信任最珍贵》时, 教师列举当地真实故事案例:丈夫猝死之后, 其债务成为 “糊涂账”, 妻子独立承担还债责任, 宁愿自己过苦日子, 也要打工赚钱,还清丈夫的债务。 学生深受触动,为这样的好人点赞。

地域文化与学生认知接轨。 初中学生对地域文化存在认知积累,教师要注意接轨学生学习思维,将地域文化与学生认知基础合理对接, 由此矫准文化教育方向,提升教育效率。 比如, 教学 《尊重乃功德之始》 时, 学生对历史故事《晏子使楚》 较熟悉, 教师让学生简单介绍故事主要内容, 解析相关内容。 有学生说, 楚王处处为难晏子、 不尊重他, 甚至侮辱他, 最终却被晏子巧妙化解, 楚王自取其辱。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 做人要有公德心, 尊重他人是最重要的思想品质。 也有学生说, 晏子巧妙应对楚王, 赞颂晏子的机智, 批评楚王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教师参与学生讨论, 从而逐渐达成学习共识。

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接轨。 地域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补充。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以中华文化为教育的根基, 对地域文化展开广泛研究, 自然能形成道德与法治个性教学视角, 从而为文化渗透创造更多条件, 比如教学 《祸患积于微》, 教师为学生列举当地真实生活案例: 初二学生小星迷恋钓鱼, 为参加社区举办的 “钓鱼比赛”, 小星逃学去钓鱼, 家长以为小星上学了, 教师以为小星回家了, 一连好几天, 小星都跑去钓鱼, 结果不慎跌入水中, 差点淹死……教师让学生对上述案例进行讨论, 对小星行为进行评价。课堂互动随即展开, 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 钓鱼文化属于传统文化范畴, 当地举行钓鱼比赛,属于地域文化活动, 二者本不冲突, 但小星个例却成为反面教材。

三、 丰富校园道德文化活动,型塑学生文化自信

教材文化元素与传统文化活动融合。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中包含丰富文化元素, 与中华传统文化存在更多融合点, 教师将二者有机结合, 由此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从而对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产生一定帮助。 在教学 《暴力影响生活》 时, 教师剖析教材 “棍棒教育” 现象, 解读传统观念, 并为学生设计社会调查任务: 深入家庭和社区, 对家庭教育方式进行针对性调查。 对待孩子, 究竟需要“棍棒教育” 还是 “鼓励教育”? 通过对调查内容进行整合, 得出调查结论, 准备参与班级展示。 学生对上述调查主题内容较熟悉, 自然能找到调查的发起点。 经过一番实践操作, 学生调查获得圆满成功。 上述社会调查活动将教材文本与传统文化进行多元融合, 促使形成丰富学习认知机会, 学生从具体实践中获得丰富认知。

班级文化活动与学校文化活动融合。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和学校文化活动存在更多相通的地方, 教师要有结合意识, 综合整合各种文化元素, 从而形成更完善的学习实践活动。 比如, 教学 《生活需要秩序》 时, 教师给学生以知识链接,让学生阅读 《颜氏家训》 《弟子规》相关内容, 并给学生布设辩论话题: 社会需要秩序, 古代很多规矩都具有借鉴性, 这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你对上述观点持什么态度? 大多数学生选择赞同, 对秩序维持、 制度管理作用展开解读。 教师针对学生个性观点给出积极评价, 并为学生布设主题征文任务:针对生活秩序维持问题写一篇作文, 阐述个性观点。 学生积极行动起来, 参与到习作活动之中。 教师将班级讨论活动与学校征文活动融为一体, 由此给学生创设丰富学习体验机会。

学生文化倾向与教学文化活动融合。 大多数初中学生有较明确的兴趣与爱好, 其中存在丰富文化意味的渗透。 教师要将学生个性文化倾向与教学文化活动相融合, 由此创设全新文化实践形式,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在教学 《我们的责任》 时, 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布设关于 “责任” 的名言, 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展开搜集活动。 在课堂展示阶段, 学生纷纷展示名言:“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 “责任感与机遇成正比”;“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 等。 教师对学生名言搜集情况进行归结, 准备做出名言集锦, 交到学校政教处, 由此为校园文化墙提供具体内容。 教师将学生学习与学校活动相融合, 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多感知体验机会。

猜你喜欢
晏子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晏子不辱使命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小燕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晏子使楚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