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浩
1996年,我从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毕业,回到家乡,在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走上了体育教师的岗位。这一路走来,可以说我与新课程结伴同行,演绎着一场成长路上的幸福牵手。成长,其实就是这牵手路上的一次又一次经历后的蜕变,一次又一次踩下的深深足迹,回看这些足迹,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从教第一节课的情景清晰依旧。因为,从那一节课起,我开始了人生新的征程;从那一节课起,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教师的真正使命;从那一节课起,我树立了“做一个有思想的体育教师”的坚定信念。
在那节课上,一个调皮鬼在黑板上写下了“杨耗子,你好”几个大字。我灵光一闪,并没有对“肇事者”严加惩治,而是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各位同学,知道‘子’是什么意思吗?‘子’是对古代有伟大成就的人的一种尊称,比如孔子、孟子、庄子、孙子等。所以,我感谢各位同学对我的敬重,但我受之有愧。当然我更希望能和你们一起学好体育,‘玩’好体育。这字是谁写的啊?……你们犯了一个错误,不应该写错我的名字。”一席话,让学生在欢乐中把黑板上的字改成了“杨老师,你好”。
其时,新课程还未正式启动,但一次微小的灵机一动,却切合了后来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2002年,我在一篇文章中对这节课进行了一个如实的叙述,文章立即被《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刊用,而后又被高校体育教材《学校体育学》选用,作为“理想体育教师”一章的篇首范例出现。这个案例注定了我会与新课程标准结下不解之缘,也成为影响我专业发展走向的关键事件。我明白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储备是让一切事情走向美好的前提。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学校阅览室的图书几乎被我翻了个遍。
课堂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在那个偏远的农村初中,我虚心学习,得到老教师们的扶植、帮助,课程标准、专业杂志成为我的案头书,我开始了课堂教学探索之旅,多方听课、观摩、理论学习……
在不断研究课标中,我对课堂教学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在教学内容与结构安排上,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考察学生的原有基础,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受益、发展。我通过对教育人本思想和生命化教育理论的研究,深深地意识到教育的真谛是尊重生命。
我以上述理论为依据,根据学生的特点,从“遵循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入手,构建了“链式活动”体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巧妙、方法灵活、内容充实”,形成了“实用、活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在南通市名师导师团导师的引领与不断追问中,我提出“共生体育课堂”的教学主张,倡导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意识,将教师从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学习成果的评判者,变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导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及学生的伙伴。
2010年,我如愿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因为这里是全国新课程的发源地,这里有全国知名体育教育专家季浏、汪晓赞等教授。我有幸成为汪晓赞教授的研究生,有问题即请教,有想法即交流,汪教授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在她的影响和指导下,我的专业素养日益提升。
2011年,经过遴选,我成为南通市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这是我成长中的又一个阶梯。在导师的指导与鞭策下,我原来相对松散的自发学习行为,变成了一种有规划、有竞争的学习过程;这里的学友提供了示范与榜样,许卫兵、姜树华等人的学习分享带给我震撼;这里时刻有压力与紧迫感,同伴的互促、阶段性的小结与考核,促使我不断地读书、研讨、思考。这个阶梯加快了我的成长速度。2014年,我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江苏省体育特级教师。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2010年开始,我陆续获邀成为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远程研修团队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网络研修课程开发与研修指导”项目组核心成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四《体育与健康》教材与教参编写者,参与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统稿与解读的撰写。
就这样,我有机会与课标面对面地对话。有着强烈生长愿望的我,总是不满足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于是我倍加珍惜,继续奋力研读,读国外的文献、对比以往的大纲、读大量的专业理论书籍成为我的家常饭菜,我进入了如饥似渴的深度学习状态,以此来填充我的知识库,用以满足诠释课标的需要。工作与学习并存,我安排着自己的每一段能够使用的学习时间,而假期和周末的闲暇只能成为奢望。
2015年,我再次走进课标,成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测评组核心成员,高中课标组教材、教参、标准解读的撰写人。面对新的挑战,唯有奋力前行。成长路上,我又一次为自己加速。因课标,我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间穿梭。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为课标而奋战,海量式阅读,风暴式研讨,不分昼夜地设计、敲打文字。我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马拉松中身体出现的极点。坚持来源于信念,拼搏是一种品质,我在课标路上苦中寻乐——那里可以与顶级学校体育大咖进行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顶层设计对话,可以听到全国各省对于课标修订的建议与看法。这些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厚了我的思想积淀,渐渐地,我感到了极点后的快乐。
紧张的测评在一年后完美收工,2017版高中课标终于问世,课标解读也同步面世。我心中有激动与喜悦,但看着字里行间流淌着我的思考时,我又一次深感有种新的责任迎面而来。在课标面前,下一步,我该去哪里?
2017年,经过遴选,我走上了南通市中小学体育教研员的岗位,这意味着我要思考如何引领他人也成为贯彻课标的人。我深知,离开课堂,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熟悉课标是第一位,课标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方向。一旦方向错了,好课堂将只是泡影,理想的目标只是幻想。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向资深教研员学习经验,向管理学寻求规划,结合自己贯彻课标的经历,为大家制定学习路径。我倡导从熟悉课标入手,通过自学与互学、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升教师们的课程意识。对于小学和初中学段,我用课标理念作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指标,结合全市课改要求,率先研究、制定了课改“12字12条”体育学科评课标准。我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践行理论,通过一个个举措、一个个行动,强化南通体育教师对课标的认知。在南通,课程改革一定是在课标指引下前行的。
做一名有思想的体育老师,是我的追求。如今,我也这样要求教师,带领他们研读课标,在课标的引领下,让自己的思考在课堂上绽放,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