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绣溪小学 朱莎莎 鲍晓树
《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数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编排了一些综合与实践、探索规律、动手做等栏目,这为教师开展一些数学实验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只有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情绪高涨地投入学习过程。数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探究,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因而能够激发数学学习兴趣,促进积极主动地学习。
案例:《圆柱的体积》。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围成不同的圆柱。引出问题:以长方形的长为高的圆柱和以长方形的宽为高的圆柱哪个体积大?问题一抛出,学生便大胆猜想,以宽为高的圆柱体积大。数学是逻辑性强的一门学科,仅仅猜想没有说服力,需要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巧妙地通过实验情境设计问题,使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产生认知冲突,调动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学生根据实验的数据,结合自己的数学经验解决问题,通过计算得出准确的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手、脑、口并用,使操作和讨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的直观形象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答案的兴趣,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案例:《周长是多少》。
要求:拿出20 根小棒(每根长1 厘米),摆出周长是20 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填写表格。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教师投影学生作品,表格填写无序。
师:你们是怎么摆的呢?我们以前学过什么与这个相似?
生1:10 的分与合。
师: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说一说。
生2:长9 厘米,宽1 厘米;长8 厘米,宽2 厘米;长7 厘米,宽3 厘米;长6 厘米,宽4 厘米;边长为5 厘米的正方形。
动手操作,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
这个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实验摆图形,交流时发现其无序性。便引导学生与旧知建构联系,有序说出长和宽,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
郑毓信教授曾说:“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价值就是有利于人们思维方式的改进,并使人们逐步学会更清晰、更合理、更深入的思考问题。”他更强调“通过数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
案例:“动手做”——三位数的和。
这一次实验教学,课前让学生充分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动手实验的能力很有限,虽能将实验的过程展示出来,但不能有效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得不出有效的结论。
学生展示环节:学生已经按捺不住了,展示的结果不再是“每次得数都不一样”,孩子们说出:“它们的和都是45。”教师追问:“为什么四人的结果会是一样的呢?我再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会不会是同样的结果呢?”孩子们纷纷拿笔开始计算,一个、两个、三个……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时候的数学思维集中在验证45 的由来。1 到9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1+2+3+4+5+6+7+8+9=45。哦,原来如此!教师介绍高斯求和的故事,数学思想应运而生。
这个实验教学中,学生围绕“先预测,再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条主线,积极进行实验操作、大胆讨论、认真分析,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研究问题的过程,形成研究问题的方法,最终提高学生总结的能力。
每一节数学课都有重难点,教师都会想方设法来突破它。有些数学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而有些知识必须借助一定的数学实验帮助理解。
案例:《100 以内的退位减法》。
由于孩子们年龄小,抽象思维弱,不能理解退位的目的。例1 中30-8=?学生能发现:个位不够减。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课堂渐显活跃,有同学拿出小棒、计数器等学具,向其他同学“炫耀”自己的方法。教师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其思维过程。
生1:个位上不够减,可以拆开一捆,变成10 根,这时候10-8=2,剩下来2 捆和2 合成22 根。
生2:我们可以倒着数29、28、27……也是22。
生3:我们可以将计算器十位上一颗珠拿到个位,十位上剩下2颗,个位上有10 颗,10-8=2,所以结果是22。
教师鼓励算法多样化,让其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例2 的教学是34-8=?学生有了实验经验,开始摆小棒。通过两个例题的比较得出:遇到个位上不够减时,可以从十位上“退一当十”来计算较为简便。教师在课堂中将数学实验教学应用其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用数学实验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实验的平台,使学生更快、更全地建立起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让数学学习过程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