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 刘志利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设计一问接一问、一环套一环的“问题链”可以提高教学效果。问题链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可以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思维,最终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问题链必须遵循顺序性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应当围绕一个教学重难点问题,利用层层递进、衔接紧密的子问题,循序渐进地推进问题推导。同时,各个子问题应当具有逻辑连接性,即前一个问题能启发后一个问题。教师按照从信息到答案、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最终帮助学生顺利解答问题。
问题链的设计应该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不能像散沙一样,教师应该紧扣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教学设计。教师的问题链设计应当围绕一个核心,各个子问题必须要指向同一核心。问题链的各个子问题组成了一个整体,能够启发每一位学生,促使全体学生都能提升数学能力,最终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应当具备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问题探索中,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彰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生活问题、数学史实等方式,提升问题设计趣味性。
在设计问题链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应当深入研读教材。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应当符合教材内容,点明教学重难点,以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因此,在设计问题链之前,教师应当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以重难点为内容,生成核心问题。其次,教师多和学生沟通。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应当依据学生现有知识结构,设计出环环相扣的子问题,层层递进,深入推导,进而提升学生解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应当和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掌握学生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设计出吸引注意力、解决薄弱环节的问题链。
核心问题是问题链设计的关键,只有核心问题能解决重难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才能真正提升问题链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还应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在问题导入环节,利用生活化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导数”知识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核心问题: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求最大利润、最低能耗、最高效率等现实问题。如何帮助人们正确解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的关键。有人说,导数是求函数最值的有力工具。这节课,我们就尝试利用导数解决生活问题。问题链导入中,教师引入了生活实际问题,易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教师还点明了教学重点问题——导数,把重点问题与生活实际进行了融合,把核心问题直观展示给学生,易于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开展下一步学习。
子问题生成是问题链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师设计的子问题应当难度梯次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开展问题探索,这样有利于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水平。同时,要发挥教师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答题尝试:当学生无法解答时,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型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思考;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利用举例型问题,举例说明学生的错误症结,引导学生纠正自身错误……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最终提升解题能力。
例如,在“导数”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问题导入——如何降低油耗。利用生活问题进行问题导入,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子问题一: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思考汽车速度与油耗量之间的关系。问题一难度较小,和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学生一般都能回答;问题二:一辆汽车最高时速为120千米∕时,在匀速行驶时,其油耗量与速度有如下关系:+8,问:①当该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时,需要消耗多少升汽油才能行驶200千米?②当汽车以多少速度行驶时,行驶200千米油耗量最少?油耗是多少?该子问题中,问题①较为简单,学生可以根据给定公式直接得出答案;问题②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考虑时间、距离与求导公式:首先,确定时间与距离,假设汽车行驶速度为x千米∕时,则需要行驶小时;然后代入公式,根据导数公式,求出油耗量公式;接着,令油耗量等于零,则得出最佳速度。 解题中,学生只有系统掌握数学知识,才能顺利求解。
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应当遵循一定原则,在具体设计中,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并理清核心问题与子问题之间的关系,利用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