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周巧云
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儿童,他们喜欢想象、生动活泼。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语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在儿童的特点和语文的本质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是语文教师需要细细思量的。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学习的本质,儿童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学习主体。儿童学习语言的方式和成人不尽相同,他们侧重于直观形象的感知和想象。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准确理解语文学习的本质,更要关注儿童语文学习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儿童开展有效的语言实践,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文体多样。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要基于儿童心理特点,基于文体特点,引领儿童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指导儿童在感知和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经验,提升语言表达水平。
选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体多样,有小说、说明文、说理文、记叙文、诗歌、童话等。不同文体的课文语言表达形式也有差异。所以,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立足文体特点,找到不同文本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语言表达经验。例如,《端午粽》这篇课文通过回忆往事,抒发了作者吃粽子的快乐之情,引发了怀念屈原的感情,可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散文诗《荷叶圆圆》通过诗意盎然的童真语言讲述了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和小鱼儿在荷叶呵护下快乐成长;《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通过优美的语句再现了小兴安岭的美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针对这些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儿童感受不同文体的语言表达特色,不断丰富儿童的语言表达经验。
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作者在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方面堪称典范,有的语言准确传神,有的结构巧妙独特,还有的意蕴含蓄深远,洋溢着语言表达的智慧。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聚焦这些闪烁着作者智慧的关键词句,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帮助儿童不断积累语言表达经验。比如,《荷叶圆圆》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生动传神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这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的精华所在,比如“荷叶是我的……”(比喻句)“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拟人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围绕这些表达精妙的语句,开展多样化的语言实践练习,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智慧。又如,教学《开满鲜花的小路》这篇课文时,可以聚焦“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这个句子,从小学低段儿童善于模仿的学习特点出发,通过替换方位词和事物的方法开展说话训练。这样的语言实践基于文本特点,四面出击,内容精当,目标聚焦,儿童能够愉悦地参与语文学习。
儿童对于语言的感知和品味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完成。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围绕文本内容,巧妙营造语言表达情境,引导学生触摸和感知语言,体味文本语言内容和形式的秘妙之处,积淀语言表达经验,最终指向语言素养的全面提升。
爱好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儿童借助想象,浸入到文本营造的意境中。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想象,激活儿童自身的生活体验,帮助儿童更深切地感知文本意蕴,有效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端午粽》这篇课文中有一段关于粽子外形和吃粽子的描写,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熟读精思: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这个问题激活了儿童的想象,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粽子在锅里跳舞。”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小作者垂涎三尺的样子,在旁边反复催问外婆粽子什么时候能吃。”通过想象,儿童走进了文本,走近了作者。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顺势拓展,引导儿童畅谈自己吃粽子的生活体验。由于是儿童熟悉的话题,他们畅所欲言,议论纷纷,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充分感受到语文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语文学习的乐趣。
比较是小学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通过比较品味,可以培养儿童对语言的一种敏锐感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删、换词语等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表达智慧。《燕子》这篇课文中就有许多值得推敲品味的词句,比如“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这句话中的“赶集”一词耐人寻味。教学时,可以引导儿童比较思考:把“赶集”一句替换为“赶来”好不好?为什么?儿童通过比较、品析,逐渐明白了“赶集”一词能够充分地表现春天的花朵很多,挨挨挤挤的,“赶来”一词只能说明速度快,不能展现春天的花朵很多。通过这样的比较品读,儿童不但深刻领会了词句的含义,而且深入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
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创设适宜的语言表达情境,激发儿童兴味盎然地开展语用实践,促进语言的迁移内化,不断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水平。
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精妙的句段,是儿童表达的优秀范本。学习语言运用,发轫于模仿,对于提升儿童的表达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教师可以抓住文本表达特点,引导儿童迁移仿写。例如,《葡萄沟》这篇课文中有一段关于葡萄外形美的描写。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儿童在读的基础上感知这段话的内容以及结构。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儿童发现了这段话主要刻画了葡萄的颜色美,文本的表达结构是总分顺序。接着,教师创设表达情境,引导儿童学习模仿课文段落“总分总”的结构,进行片段仿写,比如“花园里的花真漂亮啊……”“今天的天气真热啊……”上述教学,不仅帮助儿童梳理的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引导学生在语言迁移训练中切实提升了语用能力。
除了迁移仿写,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精心创设表达情境,激励学生自主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个性。例如,《大禹治水》这篇课文通过刻画大禹制服洪水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大禹专心致志、百折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佩。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围绕感动感悟内容,体会大禹的感人精神,激发儿童的表达欲望。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创设表达情境,催生儿童创意表达:如果你是大禹的妻子、子女、邻居,你会对大禹说些什么?情动而辞发,学生带着感动,转换角色,自由表达,设身处地地表情达意。上述教学不仅让儿童感动于大禹的奉献精神,而且促进了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和谐互动,提升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