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中学生思维张力的培养

2019-01-11 18:22梁耀坚
教师博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层次性张力探究性

梁耀坚

(广州市增城区永和中学,广东广州 510000)

思维张力指的是依据一定的学习目标,在已学知识和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让学生思考,通盘周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而呈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导”与“学”的融合,“导”强调的是教师的指导引导,“学”侧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思考。导学案最大的优点就是把老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做到学思并重、点面结合。知识的获取和运用需要一个互动互助的过程,导学案的“学思并重”“点面结合”能够很好地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通过梳理知识内容,构建知识联系和体系,在思考过程中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个过程恰好满足了培养思维张力的要求。

在推广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导学案中“导”与“学”的关系,把导学案等同为教师的教案或者是学生的学案,或者干脆就是知识归纳填空、简单的问题解答、试题练习的集合等。这就导致了导学案的形式化和格式化,无法实现导与学的融合,自然也就无法满足培养思维张力的要求了。教师要通过导学案提升思维张力,就要紧紧抓住导与学的融合,科学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通过“导目标、学体系”“导问题、学知识”“导练习、学技巧”三部曲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导学案,发挥引领思维张力拓展的作用。

一、分层的学习目标和清晰的知识体系

学习过程中,人们非常强调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新的知识是陌生的,没有目标和方向的知识构建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导学案第一步就是需要告诉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什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传统的三维目标要求;科学精神、法治意识、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是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不适合作为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更多的是针对教师的教学层面提出的,而且这个目标的维度是相对抽象的、长远的,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实现的。导学案应该通过外在的、通俗易懂的目标来展示。当然,这并不是说三维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不重要,而是强调我们需要在三维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把学习目标具体化和重点化。一方面,我们要熟悉吃透课程三维目标,找准课本知识、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得出与该课堂教学需要实现的具体教学任务和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情,如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构建、社会经验、思维活动等方面。它能够使我们准确判断出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或者产生疑问的内容,从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疑难问题。

比如,高一《经济生活》“市场配置资源”这一课,综合三维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在导学案中展现给学生的学习目标应该是这样的:知道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能够说明市场和计划在配置资源中的优点和不足,并能够区分市场调节的三个弊端;能够结合市场配置的优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的意义;能够结合市场失灵和市场规则的形式,说明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措施,并能够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实例,从国家、企业、个人等角度说明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措施。在这个学习目标中,学生可以快速定位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程度,同时在对知识的整理过程中,树立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同感,对市场法治发展和信用制度的法治意识、市场经济的参与素养等核心素养。

在学生解决这些知识目标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目标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生需要依据原有的知识内容,融合新的知识,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知识结构不断地整理和完善,从而构建起点与面、面与线的关系。思想政治课非常注重学生思维逻辑的严密性,这种对零散知识的归纳总结,就是学生思维提升内化的过程。

二、高效的情景问题与探究性的知识学习

提升思维张力就需要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的思考状态之中,这种状态需要通过问题来唤醒。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把知识问题化,把课本重难点易混易错点通过情景的挖掘、重组,生成探究性的问题点,通过对问题的质疑、解疑,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思维张力的提升。知识问题化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探究性和层次性。探究性强调的是问题设置不是随意简单的追问,如果问题不需要结合思考、探索而直接能够在课本上找到答案,那么对学生思维张力的提升是没有实质性帮助的。层次性强调的是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随着问题的深入,知识一点点地展现出来。

比如,在《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的学习中,通过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这一情景,设置这样几个问题:“我国当前就业面临的具体情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劳动者应该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这样的问题设计虽然抓住了课本知识要点,但是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和凸显学生思维误区,并不符合探究性和层次性要求,即使没有情景和思考,学生也可以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缺乏探究性和层次性的问题情境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张力是毫无意义的。

要符合探究性和层次性,在问题设置上我们需要以“主问题”作为牵引。这个“主问题”不一定是一个问题,可以是多个问题的组合,但是必须是对应于相对集中的问题情境,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其他一系列的问题串。同时,这个问题也能够触及课本知识的核心目标和内容,从而引爆课堂的深层次活动,取得突破性的知识学习。“主问题”能够吸引学生对情景进行整体的阅读和思考,并能够让学生参与进来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形成教学知识的支撑。比如在《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课中,我们可以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为背景,展现各种技能的劳动者在港珠澳大桥中的贡献,并进行问题探究:“你认为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哪种技能的劳动者贡献最大?你如何看待不同技能、不同水平的劳动者的劳动?并谈谈你对他们所付出的劳动的认识。”相比第一次的情景问题,这一次情景设置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本身就包含着学生的思维冲突。这样,学生在问题的一步步牵引中,把自己的认知冲突通过思考探究逐步解决。

这就是导学案的问题引导的魅力,它引领学生在活跃的思维发展中走向更为广阔的未知的能力潜在区域,传承知识,发掘能力。

三、巧妙的练习安排和迁移技巧的提升

是否能够把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才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标准。练习则是很好的一种展现形式。导学案不能缺少练习这一环节。练习应该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提升、认知的拓展。那么导学案中的练习就需要具有思维性,能够让学生把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的问题中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案练习的选择需要精准对应本课的重难点和易混易错知识点,还需要围绕本课探究情景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知识牵引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考的范围和空间。比如我们如果以中非合作论坛为情景探究中国的外交政策这一知识内容,那么试题练习就可以选取这一年来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等关系作为考查背景的试题,以此拓展学生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

导学案的练习不仅仅是检测知识把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清楚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明确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比如某道例题以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背景,探究我国提出互联共建的意义。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答案中看到学生的思维缺陷,有些学生会漏答时代的主题,有些学生会漏答对我国的影响等知识点。这反映的是学生知识体系不健全或者思维不全面的缺点,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寻求提高的途径,更好地把握学习和思考的技巧。

政治课堂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不管是目标的制定、问题的设计还是练习的筛选都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为目标的。只有把握好了目标、问题、练习三个基本环节的有序合理,学生才能在准确方向的指引下,构建知识,反思问题,提升能力,实现知识和思维的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层次性张力探究性
巧测水膜张力
小学数学层次性问题设计初探
启蒙理性中生命的内在张力及其超越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论张力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