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东临新区太阳中心小学 胥文平
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营造融洽与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需要学生愿意自己动脑、自己思考,教师帮助其创造各种条件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在兴趣和学习中实现质的飞跃。
教师需要肯在钻研教学方法上下苦功,思考如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教学方法。明确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意识。小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是没有明确的规划性的,很多情况下,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应该怎么学,学习后该如何反思总结,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就需要发挥好自己的引领作用,代替学生制定大方向上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去主动落实。例如在学习数的乘除运算时,教师要给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学生为达到教学目标,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也可以通过分析例题、理清思路等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唤起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的意识,开发其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学会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的良好效果。
根据小学生爱猎奇、充满好奇心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和实际动手实践的方式相结合起来。从直观教学到实践操作,能够让学生从感知阶段发展到形成抽象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的阶段,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教学关于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拿出一张直径为十厘米的圆形纸片,直观地辅助自己讲解圆周长的知识点,拿出一根细线,然后用细线围绕纸板一周,减去剩余多余的线,再量一下线的长度,其结果就是所要求的圆的周长。教师再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顺着教师刚才的演示自己动手操作试试,教师在中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过了一段时间后,提问学生:“是否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最后讨论得出圆的周长:C=πd。在实际的操作演练过程当中,学生会便边动手边思考,使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皮亚杰指出,智力方面的活动全部都依赖于兴趣。在学生在数学上的薄弱环节探索激发其兴趣的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归纳出数学学习的规律和性质。在探究“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式子72 ∶36=2 ∶1,提问:在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添上两个零,比的比值会是多少?有的学生认为仍然是2 ∶1,而有的学生认为需要在2 的后面也加上两个零。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个简单的例子当中发现规律,再用规律反过来解决刚才的问题。学生通过谈论得出“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它的比值不变”的猜想,各自用反例和正例来进行验证,清楚揭示比的基本性质。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形式来激起学生一定的
焦虑感和压迫感,这样学生才会为了解决问题深入地去思考问题,最终克服问题,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对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幅度提升。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把知识打散开来,逐个讲解,逐个击破,考虑到小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归纳总结,所以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将知识“化成整圆”,将知识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比如请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理论来评价所学到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问题或是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后教师再布置作业让学生及时地复习巩固。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很容易投入进去,情绪被调动起来,变得高涨,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同样也是增加自己学习自信的过程。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人翁精神,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