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婷
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教材上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有两个边长都是6厘米的正方形,在其中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另一个正方形里画4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1)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2)两个正方形里圆的面积各是多少?各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
教学时,我依次出示图形,引导学生尝试计算圆面积和正方形面积,并分别计算出圆占正方形的百分率。学生很容易得出:大圆的面积是3.14×3×3=28.26(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面积是6×6=36(平方厘米),所占百分比为28.26÷36=78.5%。4个小圆的面积是3.14×1.5×1.5×4=28.26(平方厘米),所占百分比是28.26÷36=78.5%。
求出答案后,我并未就此罢手,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结果都是78.5%?”这正是我想追问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思考过后大家进行了讨论,有学生这样解释:假设大圆的半径是x厘米,它的面积就是π×x2,而小圆的半径是厘米,它的面积是,4个小圆的面积就是π×x2。另一学生这样解释:大圆的面积是9π,4个小圆的面积也是9π。他们都通过计算发现,一个大圆的面积正好等于四个小圆的面积,所以它们占正方形的百分比是相同的。学生用具体数据进行解释,无疑是合理的。
接着,我继续追问:“如果正方形里面画满9个同样大的小圆时,九个小圆所占的百分比又是多少呢?”学生脱口而出:“百分率还是78.5%。”他们还进行了验证,得出了具体算式:9个小圆的面积是3.14×1×1×9=28.26(平方厘米),所占百分比为28.26÷36=78.5%。我继续追问:“通过这样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都一致认为,如果里面画16个小圆、甚至是25个小圆……圆所占正方形的百分率还是78.5%。对这些结论,他们都能用计算进行验证。
研究至此,大家仍然意犹未尽,我再次抛出问题:“为什么圆的个数变了,但所占的百分率却不变呢?”学生能从计算角度分析了,但从图形上是否能解释呢?我继续引导学生画图探索。最后,有学生发现,不管是几个圆,都可以看成是相应正方形的内切圆。在正方形里画同样大的四个小圆,每个小圆就是它所在的小正方形的内切圆,而所有正方形的内切圆所占比率都是相同的。当学生从另一角度发现这一规律存在原因时,他们都欣喜不已。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然包含着“具体化”的过程。针对知识的存在特质,教师应适时进行深度追问,启发学生思考数学规律或现象的存在原因,便能凸显数学知识的价值。经历了这样的数学思考,学生才可能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美妙,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将走向更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