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开发区晨曦中学 俞佳瑶
批判性思维既是提出并解决问题的首要因素,也是充分调动人们主观能动性来探究、评定、展开活动的基本构成思想。批判性思维是在有所依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个人判断,从而对情况进行孰是孰非的主张判定,其不仅具有觉察差错、找寻缺漏等否定指引性的含义,也兼具关注长处、益处等有肯定指引性的含义。对批判性思维进行有效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稳固知识基础、提升数学水平的基石与保障。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着重对批判性思维进行深化了解,并将其融入课堂的有序教学之中,最终达到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所提升的教学效果。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四大策略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
顺应新课改的潮流及相应要求,教师应注重营造和谐亲善的学习气氛,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努力改变传统课堂中僵化沉闷的“填鸭式”课程模式,从而推动教师课堂教学任务的有序展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受课堂氛围的影响,并在课堂上做出相关反应。教师的教学工作应从学生适应及配合的角度出发,适时在准备学习的内容与已学内容间搭建联系,用提问的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有所学、有所感。有效课堂氛围的营造并非无视纪律,漠视校规,而是在规则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探索,以求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致,真正做到灵活变通、因材施教。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多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设圈画套”,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式,让学生不敢掉以轻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谨慎的解题习惯。尤其是学生已经习以为常的公式定理及经典题型,教师应尤为重视题目的变换设套,用“打学生一个措手不及”来警醒学生,使学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和敏锐,调动学习积极性及探索欲,重新对题目进行推敲琢磨。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在△ABC中,AC=AB,圆R为半径为5cm 的△ABC的外接圆,圆心R与BC之间的距离为3cm,计算AB的长。”在引导学生对这一题进行审题时,部分教师会对圆心R在△ABC外部及内部两种情形做全面考究。问题的多角度分析固然重要,但教师在过程中为学生设置“陷阱”,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对题目进行探究剖析十分重要。不同的学生在解这一道题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策略,不妨让不同想法的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唯有全面分析问题,善于总结情况的学生,才可以顺利确定圆心所在方位,并对最后答案做出相应计算判断。
教师的及时鼓励对学生的心态调整起积极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直面权威勇敢质疑,真正参与课堂学习,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例如,在求方程“x2+4x+5=0”的根时,部分学生往往容易下意识地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应用于该题的解答,忽略了首先应该运用求根公式对其进行判别,这是学生刚开始接触此内容时的易犯错误。老师可以一方面肯定学生的想法部分正确,一方面启发他再想一想求根公式是否始终成立。实际上,一旦学生忽略了这一步骤的判断,就会得出无效答案,最终影响正确解题。
批判性思维是对认知正确与否的评定判别。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现为对题目所得各项解及可能思路、可能答案进行有效排查,并及时对大脑演算做出相应总结归纳,能够及时纠正审题或计算中的错误、漏洞,以求问题的正确答案。灵活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及题目正确率,并且起到开拓学生思维、养成思辨习惯的良好作用,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多维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已知A(-4,0),B(6,0),C(2,4),D(-3,2),求A,B,C,D四点围成的四边形的面积”。首先应在直角坐标系中找到C点及D点位置,过两点作关于x轴的垂线,分四边形为一个直角梯形及两个三角形,利用直角坐标系分别计算直角梯形及三角形的面积,将面积相加得出结果。检验时,可以将四边形分成另外两个不同的梯形和三角形计算面积,将前后两次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重视错题的良好习惯,无论是初中数学还是未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探究,本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应引起学生的足够警惕,避免一错再错,而建立错题集则是有效规避相同错误的方式之一。易错题及常错题都是学生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应格外重视学生学习中的自我检测及反省能力,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学习习惯,以有效规避同样问题的发生。学生只有真正注意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惯性错误、常犯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源对其给予关注并进行改进,从而将所学融会贯通,锻炼自己的反省能力及行为意识。
总而言之,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和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的健康思维稳定持续发展,并力求把批判性思维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去,激励学生的思想创新、理念创造,全方位、多角度将批判意识融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引领学生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