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事处北城中学小学部 邱前军
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对于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基础作用,而小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较少,对外界的学习能力较强,所以小学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小学时期数学的学习能力。例如,益智器具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可以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起到铺垫作用,教师需结合课本的具体学习内容,在几何图形、计数器以及绘图尺三个方面应用益智器具,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新课标教学内容逐渐向形象化、具体化转变,为了适应小学生基础比较差但动手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在新课标改革时也加入了信息技术以及图画等各种可以应用益智器具的学习内容,教师需要创设具体的情境,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且改善传统教学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在辅导学生时,首先要深度解剖课本具体内容,通过应用益智器具,使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讲授为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生在学习“比较大小”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制作一些小卡片,上边分别标上“>”“<”“=”以及0~9 十个数字,教师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举例。第一,首先在中间放置符号,然后学生两人之间互相出题,第一个人在符号一边随机摆上一个数字,第二个人根据大小,从数字卡片中选出可以使式子成立的数字,再交换角色,互相出题。第二种方式是第一个人随机选出两个数字,第二个人从符号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填在其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再例如学习“加减法”内容的时候,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益智器具,根据教师说出的数字摆出相应的数量,通过教师所说对哪几个数字相加减,让学生理解数字加减法的含义,这种方式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刚好符合小学生这个年龄富有童趣性而且喜欢探索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学事半功倍,促进了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
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其知识储备本身就不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描述等边、对等、四边形等专业术语,就算是使用更加精准具体的语言来描述,小学生头脑中也不会马上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图形,这就要求教师在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授课时,需要应用不同的益智器具,而不是使用统一的教学器具,较低年级的小学生还是更加依赖于直观的具体的实际模型,对于教师的语言描述并不是很敏感。对于较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可能对于一些图形的认识只停留在最片面的那个角度,例如,三角形在他们的意识中会讲成三角或者是尖尖的形状,而对于正方形,他们更趋向于方块等,这种日常生活经验对于小学生的初级认识有好处,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图形区分会显示出明显的弊端,例如,正方形和菱形会出现概念上的模糊,其实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教师在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学时就需要使用到具体的益智器具,而不能单靠口头上的描述,否则容易出现概念的混淆。
对于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就可以使用更加专业精确的数学术语来描述了,这个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平面图形的认识已经足够充分了,但是对于一些立体空间图形的认识理解还不够全面,例如“空间垂直”这个概念,在平面中,学生对于一些竖直的垂直可以有效区分出来,但是对于一些非竖直的垂直关系区分就比较难了,更不用说立体空间的垂直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利用益智器具有效灵活地向学生展示,以期达到更加直观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益智器具,本文指出了两个方面:创设具体情境,灵活使用益智器具;合理使用益智器具,达到直观效果。益智器具的应用可以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也要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使他们互相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应用益智器具就是为了有机结合课本所学知识,避免学生出现一些机械的模仿行为,使学生在灵活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