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阜宁县三灶中心小学 李艳霞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当中,主要是对于小学生的思想行为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形成三观的重要人生阶段,本课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较为普遍的规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有着重要的影响,鼓励建立以自我为特征性发展的人生理想和目标。要想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环境,我们就需要从教育模式上不断创新和探索,根据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如何以更好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体制框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其起源和内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不管是教学形式的创新,还是教学方式的改进,都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同时,要想让教师的教学观念从传统形式转变过来,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在让学引思理念下,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应该积极接受全新的教学理念,不能一味地因循守旧。传统的教学形式既然存在,必然有其适用的环境和空间。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育形势已经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之前的教学形式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学习全新的教学理念,势必会导致教学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长此以往,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一定影响,而且会影响学生道德与法治综合能力的发展,给以后的学习造成较大的阻碍。
如果所学的知识内容较为枯燥,相比之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这几乎是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尽管如此,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虽然学生对于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只要完成知识点的记忆,同样会在考试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样预期的教学目标将会得以实现,至于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学生道德与法治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可能并不关注,因此,这部分教师仍然会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非常传统的教学形式,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一直以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学节奏都是由教师来控制的。在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程度都是比较低的,并且灌输式的教学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很多知识都是教材上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枯燥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加工和整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难以提起兴趣。也就是说,在之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十分突出,整个教学流程基本都由教师掌控。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基本都是按照教师安排好的教学流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不需要小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小学生非常容易形成思想上的惰性,因此也就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形式,从而逐渐失去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及时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重新审视自己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在遵循课堂教学主线的前提下,引导小学生按照正确的学习思路开展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可以将小学生按照学习特点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给小学生设定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自己已经学习过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应该重点关注的一点就是,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是在充分掌握教学要求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二者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科学性,促进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这也是让学引思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
比如说,在讲解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的时候,就可以采取情景剧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而感知父母的良苦用心,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实现教育创新目标。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不知道如何营造道德与法治教学环境。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学习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和提升教学能力,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对学生进行过多的束缚,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环境的营造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方式,具体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进行选择。比如教师在讲解故事性较强的内容之时,就可以事先在网络上搜集一些相关历史图片或者影像资料,如果之前这些内容已经被拍成电影,则可以直接将电影拿出来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如果没有电影或者纪录片,可以用图片等形式代替。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相对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之上。
在此过程中,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从思想和观念上进行转变和适应,因为为了促进教学环境的营造,教师应该逐渐从之前教学实践中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及帮助者,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完成相应知识点的学习,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明显问题的时候,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这种教学形式符合让学引思理念的基本要求,同时也符合教学的主要发展趋势,是解决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矛盾的有效途径。
举例来说,在讲解五年级上册《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相关资料影片,展现不同学生的精彩课余生活,让学生产生代入感和参与感,让学生知道自主选择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成长过程中需要发展的能力,并能选取适合自己的课余生活模式,积极借鉴,提升综合感知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教学不断发展的产物,现代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教学形式,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被逐渐弱化,课堂上的主体也由教师逐渐转变为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参与者。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创新性教育理念是未来道德与法治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也是促进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有效方式,值得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推广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