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第三小学 朱婵媛
在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是一个亮点,自主性、实用性和发展性是课程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原则,在实行过程中,要掌握好体验、合作与探究这三大要素,奏响综合实践活动的三部曲。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方式,尽可能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营造真实的体验氛围。经验主要是指个人的感受,并在真实感受和对事物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有意义的活动。在课堂上,让学生获得充分的经验和感受,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始终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回归生活是最重要的,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方便生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南》中提出了以下要求:“我们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够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培养自理能力,自力更生,热爱生活,愿意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需要强调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是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的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学生从课堂向社会转移的重要帮手,培养学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全方位人才。
例如,教师在开展“悠悠野菜香,浓浓家乡情”这种综合实践中,应安排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了解当地野菜的营养价值、种植方法和市场销售情况。学生可以走访饭店以及市场,了解野菜的市场销量、种植方式等问题,通过对野菜的了解进而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解。随后,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野菜的采摘与贩卖,让学生了解到生活的不易与父母工作养家的艰辛。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到的东西是课堂上永远学不到的。
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挫折。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挫折转化为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探究精神,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克服挫折的精神和能力。
例如,在“悠悠野菜香,浓浓家乡情”调查活动中,学生需要进入市场调查野生蔬菜的价格和需求。起初,学生们看着人群,他们不堪重负以及害羞。在老师的鼓励下,有些人终于有勇气询问价格,但没有向摊主解释意图,张嘴问:“这种野菜多少钱一斤?”摊主看学生年纪小,不予理睬。老师及时分析原因,让学生意识到与他人交流的技巧非常重要。他们在调查时应该注意礼貌。同时,他们也应该解释他们的意图,并非结果,学生调整了策略,改变了沟通方法,并顺利完成了任务。
在活动期间,老师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中,为个人经历和现场体验提供了机会。尽管学生遇到了一些挫折,但这种挫折恰恰是一种罕见的教育资源。教师及时掌握教育资源,通过学生活动方式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并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顺利完成实际任务。学生遇到困难,经历过挫折,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莲·沃森指出:“为公平、仁慈、平等的年龄组的每个工作成员提供与他人一起学习的机会,让它发挥作用是非常有益的。它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发的亲社会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因此,教师应积极构建有效的合作空间来指导活动,使学生有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让学生自己动手,使他们的个性、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不断发展。
在“悠悠野菜香,浓浓家乡情”外展活动中,学生决定在民主审议后举行班级饺子比赛。整个活动由学生自己规划和实施,从选择主持人到撰写草稿,从选择参赛者到撰写家长邀请,从成分的采购到工具的准备,从给小组命名到设计口号,这些都是由学生在分工中完成的。在这次活动中,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和足够的合作空间。
在相同的环境,同一时间和相同的任务中,所有学生都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参与小组活动。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协作小组中,学生分享现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不同形式和不同色调的认知体验。因此,教师除了提供指导外,还可以通过小组间竞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小组间交流,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在“悠悠野菜香,浓浓家乡情”结果呈现阶段,评估是在小组的基础上进行的。团队共同努力提出建议和改进策略,精心设计了展示其成果的最佳方式,并选出代表交流经验。最后,根据所有成员的参与程度、分工的科学合理性、团队成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沟通的效果,由师生共同推选出最佳合作群体。群体间竞争的评价机制不仅激发了群体成员的创新意识,而且提高了群体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优势和明确的分工,及时引导学生,做到人尽其责,有效避免学生因对合作的模糊认识和方法缺失造成低效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活动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撰写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报告对小学生来说的确有较大难度,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指导要明确、细化,可以采用范例的形式,先引导某一小组确定撰写研究报告的任务,讲述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对任务进行分解,由小组成员进行任务申领,对于分工不合理之处不要直接干预,而是引导组员自行发现,并进行调整。
斯普格朗说:“教育的目的不是教导或接受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从人类生活的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唤醒人们的生活创造力和价值感。”所以,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疑惑点、兴趣点、生成点,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产生一种多维度的探究状态,达到“无处可探,永远精彩”的境界。
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留心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偶发事件等疑惑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筛选研究课题,从而产生有意义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例如春天到了,农村的学生喜欢到田间地头挖野菜,“悠悠野菜香,浓浓家乡情”综合实践活动就此产生。所以,教师要时刻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积极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地方特色。在选题时,教师要结合当地特有的物产、特殊的环境、特别的风俗,启发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例如,长兴县河塘密布、山地环绕,种植菱角、莲藕、天竺葵都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农业活动。“走进家乡的菱文化”“天竺葵的种植研究”“莲藕飘香话长兴”等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基于乡土资源而开发和实施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特色农业资源,激励他们爱家乡,建立家乡的美好愿望。
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是一门新的特殊课程。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营造真实的体验氛围,构建有效的合作空间,生成多元的探究状态,奏响动人、和谐、多彩的实践活动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