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甘泉小学 方长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教学这项复杂的活动来说,精心的预设会有更好的生成。教师只有精准把握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开发整合教学资源,才能做好预设,把控好动态生成的起点。反过来说,要想课堂有不期而遇的精彩,必须要有精心的预设。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来说,对于预设的应用,还要分析数学课堂结构,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搭建良好的学习条件,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本文以“认识小数”为例,探讨预设课堂的构建策略。
什么是课堂预设?我们可以将预设比作“鸡”,知识的生成比作“蛋”,如果没有良好的预设,那么将难以促进有效生成。在认识“小数”时,在课堂上呈现了一个小数“0.66”,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小数,对于数中的“6”,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这个“0.66”,观察小数点后面的十分位,这一个“6”代表什么?表示有“6 个十分之一”;再观察百分位上的“6”,表示什么?表示有“6 个百分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对于十分位、百分位这些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相同吗?显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小数”,再让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小数”的意义。对于“0.99”中的两个“9”,分别代表什么意义?由此,我们再来观察“0.78”“0.92”这些小数,就可以很快突破认知屏障,深刻理解小数点后面各个数位的意义。再以“0.99”为例,这个数是不是最大的两位小数?如果再增加“0.01”呢?还是“两位小数”吗?通过有效预设,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的生成中来促进理解,帮助学生建构“小数”的意义。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有时学生对课堂预设并不理解,或者说课堂预设并未真正达到教学期望。这样的情形,与我们的预设不到位是否有关?在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知识的引领者,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借于学生实际,合理创设预设,引领学生从预设中去思考,去把控数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偏离了预设期望,不能责备学生,而是要分析为什么出现偏差?偏差在哪里?我们将预设比作“鸡”,对于生成如果难以达成,就要回溯教学预设,是否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实际,反思教学预设,重新架构预设,帮助学生从认知活动中收获数学的精彩。在认识“一位小数”时,我们可以通过涂条形方格的方式来表示“0.7”,在学生涂完后反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方式来表示“0.7”?课堂陷入沉寂,但有一位学生怯弱地说道:“是不是可以用更小的方格来表示?”很显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感到欣慰,回馈学生能够将数学问题想得更深刻;又随即提出:是否可以用线段来表示0.7?谁能自己动手,在黑板上为大家表示“0.7”?当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将一条线段平分了“10”段,然后对其中的7 段进行涂色,通过师生互动体验,让学生认识到“一条线段,无论长短,只要平分10 份,取其中7 份,就可以表示0.7”。同样,在小数综合运用环节,我们将“一把神奇的尺”作为课堂总结,让学生结合所学小数知识来展开数学应用。在黑板上画出一段尺,只有前面一部分,看不到后面。提问:如果该尺的刻度是一厘米,那么如何表示这个小数?如果该尺的刻度是10 厘米,如何表示这个小数?如果该尺的刻度是1 米,如何表示这个小数?如果该尺的刻度是10 米,又该如何表示这个小数?由此,我们来分析表示小数时要突破思维逻辑,围绕其刻度来自主表示小数。这样一来,通过预设来综合所学数学知识,帮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间存在数学认知差异,班级与班级之间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课堂预设时,对于预设内容的选择、设定,还要兼顾学情的差异性,避免脱离学情,影响预设的达成。怎样设计精妙的课堂预设?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在课堂教学节奏上一旦出现“卡顿”,要及时优化预设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对于数学知识的预设,我们要能够激发学生去反思,围绕数学问题来展开辨析、讨论,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同伴交流中,一旦听到自己的想法不如他人,会从内心反思数学知识,促进学习的全面性。在对“小数”与“整数”的关系讨论中,如果我们直接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总结,学生会感到茫然,课堂氛围也会凝滞。而如果我们将“小数”与“整数”的关系进行课堂讨论,引领学生去发现两者的关联性,学生们探究数学的热情很高涨。有学生提出:从1 开始,10 个1 合成十,10 个十合成百,10 个百合成千……无穷尽。我们再来观察小数,从小数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等等关系来看,也可以得出:从1 开始,一分而十分之一,十分之一而分百分之一,百分之一而分千分之一,也是无穷尽。由此,从整数到小数,遵循相应的数学进率关系,也让学生认识到整数是一种特殊的小数。如此一来,课堂预设让数学探究充满了趣味。
总之,出彩的课堂少不了预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有效利用预设来调控教学,打造精彩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做到预设与生成共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