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家口市宣化区观桥幼儿园 武雅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已由“有园上”向“上好园”转变,这就对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影响着幼儿的长远发展。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师资队伍的准入门槛较低,文化结构参差不齐,导致幼儿教师个体的专业性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着力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本园教师大都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专业发展缺乏主动性,把教师专业性简单定义为学习知识或强化某种技能的错误思想。为此,我们从园本教研入手,针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不同情况进行理性分析,探索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让各层次的教师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目前,就宣化区的情况来看,幼儿园教师的补充来源存在多个渠道:一部分是由政府招聘入职,一部分是转岗教师,还有一部分是顶岗实习教师。幼儿教师补充渠道的不同,使得教师在专业性结构层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些教师从入职时间、知识专业储备、工作主动性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入职后相对应的有效培训。我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新入职教师采取“3+2培训”的新形式。“3+2培训”主要是指将培训细化分为三个模块的培训内容和两种培训方式。
在培训内容上,第一模块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进行培训,主要包括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第二模块是教师学习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内容;第三模块是教师学习幼儿园课程建设方面的内容,特别强调结合园情,重点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理念精神和具体要求。
在培训方式上,我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两种不同的培训方式。一方面,以主题报告为主开展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从宏观层面掌握学前教育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强化教师对自身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的学习。另一方面,开展新入职教师实践培训活动——“如何做一个会玩儿的老师”,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由于学前教育侧重实践操作性,不能离开实际空谈理论,我园在培训方式上,重视实践培训活动,不要求新入职教师进行课程的设计和教案的书写,而是要求他们创设游戏,并在业务园长、老教师的辅助下,每天与幼儿一起游戏、一起玩耍,以此来提升他们把控和解读孩子行为的能力。通过开展实践培训活动,新入职教师借此转变和内化了自身的教育行为,使他们在独立面对幼儿时能做到游刃有余。
教研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是我园一直探索、实施教师专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研过程中,教师之间有交流、碰撞与反思,因此,教研成为每位青年教师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在领导班子、中心教研组的引领下,坚持集体教研与小组教研、班级教研相结合,促进每位青年教师的多维度专业成长。
领导班子、中心教研组教研引领。领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同行者。我园领导班子的每一位成员都是课程实施和教研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每月领导班子定期针对上月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强化问题意识,结合每月的教研主题和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研究,归纳梳理,凝聚思想共识,形成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领导班子强化对青年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与指导,使青年教师少走了许多弯路。
鉴于我园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偏低的情况,我们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中层领导的引领作用,组建中心教研组。每周中心教研组会组织青年教师进行2至3次教研活动,对班级主题或游戏活动进行观摩,通过现场案例进行实时教研,明确课程理念的有效落地,要求青年教师通过观察、解读幼儿行为、对活动价值进行分析的同时,现场及时实践,针对实践的效果进行教研分析,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得到螺旋式的迅速提升。
年级、班级教研相结合。年级教研和班级教研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沃土。在业务园长的组织下,青年教师与年级组长针对课程目标的设定与活动进行年级集体教研。在教研过程中,充分调动每位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研究、探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另外,在每周五下午固定时间,以年级为单位的平行班教师针对本周主题活动、游戏活动进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并规划下一步课程计划。通过进行年级组教研,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多,效率也得到提高,对于专业能力提升有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年级组教研的基础上,每个工作日幼儿离园后,班内三位青年任课教师也会针对本班幼儿发展及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协商,开展班级小教研活动。班级教研及时且更具针对性,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骨干教师无论是在专业知识储备还是业务能力上都有一定积淀。因此,骨干教师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思想政治、专业修养以及教育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使其具有较高水平、较高知名度,成为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科研专长的专家型教师。工作坊便是骨干教师提升其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园要求骨干教师根据课程发展的需要及其研究专长组建工作坊,就某一领域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和实施。骨干老师在创建工作坊的时候,要根据工作坊所涉及的领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通过学习,骨干教师在课程理论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形成自己所独有的课程思想。每一个工作坊都是由坊主和成员组成,骨干教师担任工作坊的坊主。在工作坊实施过程中,坊主要就一学期的活动计划、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成员分工、材料运用、活动预期效果等进行计划安排,人员虽然不多,但需要坊主进行细致周密的规划,由此骨干教师不仅能在业务上有所专长,也使工作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