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本细读的三个切入点

2019-01-11 06:30武红梅安徽宣城市郎溪县涛城中学
教书育人 2019年7期
关键词:逗号标点符号尝试

武红梅(安徽宣城市郎溪县涛城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促使学生激发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学者孙绍振提出不管是在哪一个学习阶段,文本细读都是学习的重点。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让学生在多角度的阅读中获得更多的阅读体会,从而优化阅读效果。

一、称谓,探究人物关系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把握人物称谓,人物称谓就是人物间彼此的叫法,通过深入挖掘,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品味人物特点。

在指导学生阅读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时,笔者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在作品中,始终称呼自己的妈妈为‘母亲’,作者为何不称呼其‘妈妈’呢?”这促使学生关注了人物的称谓问题。学生首先提出:“可能是为了庄重一点吧。”“那文章中还有不少对话,这些对话里为何也没有称呼‘妈妈’呢?”学生再次深入思考,如有学生提出:“在文章中,‘我’对妈妈的疾病茫然无知,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说明作者原先对母亲的感情十分冷淡。因此文章中的对话也很少直接称呼‘妈妈’。”还有学生提出:“在叙述性的文字中,作者已经感到了悔恨,用‘母亲’这个称呼更能体现出尊敬。”

在结合称谓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要结合语境分析这些人物的称谓。人物的称谓能展现作者创作作品时的社会生活情境,包括人际关系、时代背景等。所以,在分析称谓的过程中要尝试把握这些进行感悟。

二、标点,揣摩深刻寓意

不少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其中的标点符号。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标点符号,尝试挖掘这些标点符号的深刻寓意。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时,有学生突然对作品中的标点符号产生了疑问,提出:“文章中有不少逗号其实可以用顿号啊,如开头部分的‘我’‘我的母亲’,还有‘太迟’和‘太迟了’之间,都可以用顿号啊。”笔者肯定了学生的想法,提出:“逗号和顿号都表示停顿,但是逗号停顿的时间更长,作品中为何要使用逗号呢?大家可以尝试分析一下。”有学生提出:“‘我’的责任最大,是作者想要突出描写的,所以在文章中特别提了出来。”还有学生提出:“‘太迟’和‘太迟了’之间的逗号展现出遗憾的感觉,所以作者想要加强中间的间隔。”笔者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尝试找出文中其他的标点符号,说说这些标点符号中是否有什么隐藏的语义。

叶圣陶提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不仅要抓住文字进行感悟,还要围绕标点符号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的言外之意,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空白,补充弹性空间

文学作品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追求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如果能抓住这些空白处展开阅读,就能捕捉到作品中的弹性空间,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尝试用语言填补这些空白空间,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在学生阅读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时,笔者鼓励学生尝试抓住文章中的留白处展开思考,尝试体会作品的深意,并提出问题:“在文章的最后,韩麦尔先生下课之后,就站在那里,话也不多说,只是给学生做了一个手势,让学生走,这里韩麦尔先生内心想的是什么呢?大家能否通过想象填补其中的空白,说说对人物的感受呢?”学生提出:“韩麦尔先生认为散学意味着中断了法国文化的传播,也意味着亡国,所以此时其内心一定十分悲愤,但是又不能表达,所以就用一个手势展现内心世界。这里虽然没有过多的语言描写,但是却充分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用读者经验来补充刺激,产生更丰富的联想,这样能更好地填补空白,从而读懂作品。

朱熹提出在读书时要注意熟读,只有熟读才能精通,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笔者在指导初中生阅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掌握文章中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以之为切入点展开文本细读活动,这样就能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语言,体会文本的深层次意味,从而更好地感悟作品的内容。

猜你喜欢
逗号标点符号尝试
逗号
池塘里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争吵
逗号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标点符号们的争吵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