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洁(江苏常州市怀德教育集团香江华廷校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感觉语文学习枯燥、乏味。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其处于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力和理解力较弱,从而出现厌学现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小学生语文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现阶段,小学低年级学生出现对语文学科厌学现象是由于自身缺少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教学中,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其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和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性格特点是贪玩,集中力不强,很难长时间聚精会神地听讲,无法合理地分配注意力,在课堂学习中缺少自我管理,一些学生无法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缺少学习主动性,从而导致语文学习效果较差。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应用复合型教育,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片面地追求成绩提升和升学率只会使小学教育发展不前。近年来,小学教育竞争激烈,小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低年级学生处于心智发展阶段,学习带来的沉重负担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师追求学生成绩的提升,布置各种习题作业,搞题海战术,进入应试教育盲区,从表面上看是在实行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依旧是应试教育。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繁重课后作业以及考试压力会引发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厌烦心理,从而出现厌学现象。
通过教育心理学研究可知:小学低年级学生容易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家长的想法和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十分严格,给孩子心理带来很大压力;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也会引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学习比较放任;一些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低,认为孩子读不读书没多大关系。在这些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缺少远大抱负,注重的是物质上的享受,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在遇到挫折时,怕苦怕难,不愿意投入到学习中,认为吃好喝好就能好好生活,学习好坏并不重要,这些错误的思想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影响。一些家长注重孩子成绩的提升,只要孩子成绩不理想,就非打即骂,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
一般情况下,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常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批评,自信心不强。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在学习和生活中多给予学生一些关爱,提升学生自信心,鼓励学生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先从简单的问题引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表扬,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分享学习心得,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逐步攻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教学思想,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倡导合作学习、深入探索、积极参与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正确引导对提升学生上进心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因素是家长或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较少,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变化。事实上,很多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创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长处,改正缺点,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消除厌学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