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军 (江苏东台市头灶镇小学)
笔者在一所农村小学工作,学校留守儿童比较多,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多由爷爷奶奶等长辈照顾,祖辈们一般都比较娇惯孙辈,这样的隔代生活,往往导致家庭教育缺失,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教育。学生在学校一旦受到批评教育,有的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即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遭遇了“不公”,便要找学校讨个“说法”,要个“公道”,电话“责问”,到校“吵闹”,甚至“举报”。
一天,一位教师向我倒苦水,说班上有个学生家庭作业不做,平时学习不认真,习惯较差。我问他:与家长沟通了吗?他苦笑道:打电话给这个学生的爸爸,可是他却说,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学校的责任,作业不做,学习不认真,是学校教育得不好……
无独有偶。一天放晚学,我看到一个教室里聚集了好多家长,走过去一了解,原来写字课上,一个学生不小心把另一个学生的衣服弄了些墨汁。班主任请衣服被弄脏的学生家长到班,想跟家长打个招呼,取得谅解。哪知道这位家长脱下孩子的衣服,吵着非要对方家长赔。其实衣服也很普通,回去洗一洗也无大碍。可这位家长不依不饶……
面对诸如此类的事件,教师往往是“无从下手”“无所适从”,学校也是疲于应付,尴尬不堪。学校(教师)在工作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被家长扣上“变相体罚”“违背师德”的“帽子”,招来非议和指责,甚至还有过激行为。但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如果只是学校“一头热”,家长在家庭教育上起的是“负作用”,这无疑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正能量”,最后学生得到的可能还是一个“负数”。
面对这样的教育生态,教师该如何作为?
当下,我们国家正积极推进全国依法治国。学校的办学行为包括教师的从教行为同样必须在依法治教的框架下进行。因此笔者首先以为,我们要坚持行为正确,也就是我们要坚持教师职业操守,坚守师德师风规范,坚决做到依法从教。如果我们的教育行为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那所谓的家校合作共建都无从谈起。我们应该看到,如今家长的法律观念、维权意识也进一步增强,家长对教师教育行为不再是“惟命是从”,这就倒逼我们教师行为不能“为所欲为”,从依法依规的意义上说,这是好事。所以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立德”和“守法”来“武装”自己,主动顺应新时代的教育生态。一句话,教师的教育行为不能“任性”。
我们要不断提升人格魅力,也就是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家长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有的教师为人正派,深受家长的尊重;有的教师能力出众,赢得家长的敬佩;有的教师充满爱心,深得家长的赞誉……因此,我们要热爱工作,勤于学习,积极修为,不断进取。要力戒不学无术,要力戒得过且过,否则就没有教育的“话语权”。同理,一位有威望、有威信的教师,家长还会“瞧不起”,学生还会“不听话”吗?
我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或是家校矛盾时,要牢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句常言。有时的问题、矛盾并不是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解决的,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说服引导教育。只要我们怀有一颗公平公正的心,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个充满智慧的头脑,有情有理有策略,相信定能找到打开学生思想枷锁的“钥匙”,定能找到与家长携手解决问题的“共鸣点”“共同语言”。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了一项调查,通过对2009 名受访者调查显示,82.4%的受访者感觉现在“熊孩子”多,89.4%的受访者指出“熊孩子”的出现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69.5%的受访者归因于父母没原则的宽纵和溺爱。可见,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以及家庭教育水平迫在眉睫。有的教师甚至开玩笑地说,现在教师工作主要是与家长“打交道”,与家长处理好关系,“搞定”了家长也就“高枕无忧”。这些话虽然带有片面性,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教师要密切家校联系,增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各种平台和途径,引领家长学习如何进行家庭教育,从而形成“家校合一”“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特别是针对上述的家长认知问题,我们要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到,父母长辈疼爱孩子,天经地义。但容不得孩子从小受一点“累”,吃一点“苦”,稍有一点“风雨”,便为孩子撑起“保护伞”,这样的家庭教育明显有缺失,势必成问题。孩子犯了错,就应当进行批评教育。家长一味地纵容和包庇,只会造成孩子心理的不健康、人格的不健全。
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类家校矛盾冲突问题,我们要“挺直腰杆”,坚持依法行事,依规管理。事实上,我们要处理应付的,往往是班上那些行为习惯差、品行不够端正的“熊孩子”。而这些“问题学生”的背后,基本上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或是“问题家长”。这些“熊孩子”常常让我们束手无策,他们的家长也常常让我们“束手束脚”。曾听说某一学校的校长,但凡有家长找上“门”来,校长便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当事教师找来,当着家长的面批评一通,让教师既尴尬又沮丧。我们不是主张学校要为教师“护短”,但也不能助长家长的“歪风”,而是要保护教育正义,为教师的正当之举“撑腰”。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有的学校为了所谓的社会影响,为了所谓的学校声誉,对一些无理取闹的家长,常常采取隐忍屈让的态度和息事宁人的做法。这其实是在“削足适履”,只会让学校教育之路越来越难走。我们应有一种依法勇于担当的精神,有一种求真毫不妥协的作为。只有我们依法坚持正确地做正确的事,这些“熊孩子”才能遵循教师教导,这些“蛮家长”才能尊重学校教育。如果出现家校矛盾难以调和的局面,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工作单位等途径,突出教育的公平正义和影响力,只要我们教育工作在情在理,按章办事,相信会得到家长的认可。这里也不排除由于矛盾纠纷较大,必须通过民事调解和法律诉讼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