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深度”校本教研培植校本教研的深度

2019-01-11 04:50孙存波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第四中学
教书育人 2019年32期
关键词:教研组校本教研

孙存波 (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第四中学)

“深度”一词,近年来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词语,“深度课堂”“深度学习”等风靡一时。这不是偶然的,在当前功利教育的驱使下,教学教研呈现出浮躁、肤浅、片面化倾向。我们在推进校本教研改革的过程中,针对校本研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大力推进深度校本教研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深度校本教研”,指的是校本研究要体现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抓住教学中的“真问题”,体现校本研究的整体性,简言之,校本研究要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学校办学理念的改进。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要有智慧深度,研究活动有交往深度,研究方法有专业深度。

一、提升校本教研的深度,必须强化校本教研的整体性

深度离不开整体,脱离整体的设计和行动不可能有什么深度。校本教研的整体性,指的是从广大教师的共同需要出发,设计校本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当前,校本研究中存在着各自为战、盲目随意的问题。很多学校的校本研究变成了浮躁的升学研究、中高考研究。校本研究本来应该是以校为本的研究,但是在很多学校仍然是一种行政命令式研究,没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个性化研究方式,往往上面布置什么任务,就去完成什么任务。

要提升校本研究整体性,就必须通过学校办学追求,勾画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学校的共同愿景是学校团队的组织动力,它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能产生众人一心,众人一体的感觉,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能量。为了使“我的愿景”成为“我们的共同愿景”,就必须正视每位教师的合理需要,注意了解每个教师的愿景,认真分析每位教师的需要层次。

另外,实现校本研究整体性,还应该注意将校本教研、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紧密联系起来,统筹设计。以校本教研和教育科研为例,教育科研如果脱离了校本研究,就会脱离实际,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校本教研如果脱离了教育科研,校本研究就会变成单纯的琐碎研究,缺少理论支持,缺少对教育教学规律性的把握。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也应当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研、培训、科研一体化。

二、提升校本教研的深度,必须突出校本教研的示范性

业务教干脱离教学,业务荒疏,甚至滋长“官气”,导致学校教学管理低效。为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应从提高教干业务水平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强化其教学本位意识,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以教干示范,亲力亲为,催生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为此,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干兼课制度的落实,激发了教师的干劲,务实了校本教研

我校业务副校长兼任九年级物理课,教导处主任兼任八年级英语课并担任班主任,教导处副主任兼任九年级语文课并担任班主任等。业务教干代课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具有一定的压力,自己打心眼里就想使成绩高于普通的教师,虽然业务教干还要忙于其他事务,但通过每次阶段检测成绩分析来看,我们业务教干的成绩都居同学科前列。曾有教师这样戏言:“咱们领导都有啥灵丹妙药,总是干劲十足,拼命地干工作”,这无形中也给了教师压力与动力,也许这正应了:言传不如身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业务教干亲近课堂可以使自己更加深入教学,不断加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推进学校的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更加热爱教育事业,这样,也使自己成为全校师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教干包组制度的实行,落实了教研组的有为,深化了校本教研

在现实中,教研组在教师的考核评价、教师配备上少有话语权。有时教研组长很大程度上是充当着学校教导处、教科室的“传话筒”和教研活动的召集人的角色,教研组呈现虚无化趋势。

近年来,根据学校推荐与自愿报名,采取民主评议的方式聘任了学科主任、副主任,并将全体教干根据自己的教学学科,分到相应学科教研组,教研活动由学科主任、副主任组织实施,教干的参与给其他教师起到了榜样作用。因此,学校教研组成为培养骨干教师的沃土,克服了学校长期依赖行政化体制运行、学科建设薄弱、学校发展后续乏力的问题,理顺了管理体制,激活了教研组的功能,让教研组发挥了其应有的组织、指导、服务功能。

三、提升校本教研深度,必须关注校本教研的创新性

有深度的校本教研,必定是不断创新的。其创新点着眼于两方面:一是面向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第一线,获取的是鲜活的经验和能够“触摸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二是面向教学中真问题的,所谓真问题,首先必须是客观的问题。所谓客观问题是指校本教研中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的,而不是主观臆想或炮制的问题。有些学校校本教研严重脱离教学实践,体现在所研究的问题不是来自教学实践的。如,一个学校连微机都不全,却去研究翻转课堂,这样的校本教研只能放空炮。还有些问题虽然来自实践,但是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并不十分密切,这样的校本教研也难言“深度”。还有一种情况,校本教研的主题和研究过程完全是两回事,校本研究主题仅仅是标签而已。这样的校本研究也没有什么深度。某一教研组选择了“任务型教学途径的有效性”为教研主题,但研讨中没有一位教师就研讨课上的任务设计谈自己的看法。反馈时,笔者问:在你们看来任务是什么?没有一位教师能对任务做出一个界定,对关键词的认识模糊不清,直接影响了问题的解决。基于以上问题的认识,我们创新引领,以改进常规教研,提升教师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1.以教师需求,创新理论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学校曾每月选择内容、排版、印刷、装订一期《教育教研信息》,作为教师理论学习的读本,前期以教师摘抄学习形式进行,但效果很不好。后来我们根据教师建议在排版上作了改进,在每篇文章的侧边留有空白,让教师记读书随记,文章后边留有空白记读后感想,这一形式的改变也改变了教师的读书态度,效果明显,教师的业务考试成绩显著提升。

同时,我们把每周一节课的时间放给学科主任,由学科主任自行组织学习,如数学组开展了几何画板的使用、课件制作培训等活动;语文组结合学校提出的“书香校园”活动,研究组织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读书笔记、壁报等展评以及作文课与作文批阅的研究活动等。这些基于教师教学实际,教师自主选学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自主权归还给教师,改变了传统学习中的“主体错位”现象,杜绝了以往教师存在“应付”和“为考核而学”的现象。

2.以交流反思,创新教学反思查阅,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实效性

我们让教师把教学反思上传到自己的工作室平台,学科主任、副主任分工轮流每周推荐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学反思,供大家交流学习,被推荐的教师自然而然的有成就感,没被推荐的教师也会在交流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努力使自己的反思更加完善。长期没被学科主任、副主任推荐出优秀教学反思的教师,自然感到没面子,就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教学反思的质量。

3.以多元备课,创新教师备课形式,提高教师个人备课的实效性

备课充分是上好课的前提,抓好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一环。对我们触动最深的是有位年轻教师曾问过:什么是教研活动?教案怎么写?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及时印刷了一期相关内容的《教育教研信息》,并提出了不同形式的备课方式,让教师自己选择,其主要方式有:活页教法学法设计案,导学案设计,网络备课+网络备课跟踪卡,复习课的资料运用+资料整合卡等多种备课方式,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求、课程的特点以及自身的喜好灵活选择,这不仅点明了不同课型的差异性,而且激发了教师从不同角度来探索与创新备课设计的热情,从而避免了教师抄教参、抄教材,为备课而备课,实现了为教学而备课的转变。

4.以多轮集备,创新教师集备形式,提高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集体备课,“多人多轮跟进”。以教研组为单位,经过反复交流与评议,在教研组形成有共识、有个性的教学方案。然后,由一位教师上课。接着由另一位教师在前一位教师授课和评议的基础上再进行同一内容的教学。其操作流程为:教研组集体听某位教师授课——授课者反思,其他教师评课——另一位教师再次授课,其他教师再听课——授课者反思,其他教师再评课。这种教研模式有助于教师尽快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反思,改进教学。

5.以观课议课,创新教师听评方式,提高教师听课评课的实效性

观课议课致力于推进“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其主要策略是:观课时,把关注重点和焦点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考教师的教,这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思考教;议课时,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和依据,这是以学论教;通过观课议课,促进执教者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因学施教,这是以学改进教。

我们学校每学期开展教研活动都是这样进行的:一是学期初确定上课对象,每周每学科一人。上课教师在年级组里试教,评议;二是在学校里上公开课,组织全校教师观课;三是开展各年级同学科组内的议课,定出统一意见,确定中心发言人,写成书面评课稿;四是开展集体议课。议课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首先同年级学科小组交流各自的观课笔记,找出差异,然后再围绕主题与差异展开讨论,进行“病理”诊断与分析,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其他教师的成功做法进行对照,在此基础上开出初步的“处方”;第二阶段是各年级学科小组之间围绕主题展开平等对话。首先是各年级同学科组组长围绕主题作代表性发言,就问题说事、找对策,然后是各年级同学科组之间围绕主题展开深度会谈,形成共识,最后是学科主任针对主题作总结性发言,开出相对完整的“处方”,提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参与的教师自主选择;五是行为跟进。参与者要反省观课议课活动,明确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从中选择、借鉴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课例实践。或者针对观课议课中新的问题和困惑,选择相关内容深入学习;或者再就相关问题,反馈给学科副主任,由其准备下一次观课议课活动。

四、提升校本研究的深度,必须重视校本研究的激励性

有深度的校本研究要能保持教师对于校本研究的持续性兴趣,也就是有激励性。如何增进激励性?我们的做法有:

1.以落实反馈为抓手,促进教师改进,提升教师校本教研的责任感

在工作中没有落实,一切等于零。落实工作一是要关注细节,关注细节就是要在工作中把每个点落实好;二是要注重过程,什么工作不注重过程就等于没做,因此,要切实抓紧过程管控,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三是要跟踪结果,没有对结果的跟踪,工作将很难落到实处。总之,工作中抓落实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抓落实的过程中,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

近几年,学校以过程跟踪检查、及时反馈问题、督促落实为抓手,确保各项校本教研工作的质量。教学常规材料如备课、教学反思、观课议课记录等每月一查,并利用教职工例会时间通报情况,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具体到人。我们针对教研活动不定时查看教师的参与情况,并纳入教师考核量化。对于出现的问题,首先在全体教职工会上进行问题反馈,以引起所有教师的注意,其次对问题教师重点跟踪检查,如再次发现问题进行短信、微信温馨提示,仍不改正进行谈话。总体来看效果比较好,到目前没有被谈话的教师出现。

2.以沟通考核为抓手,实现教师认同,提升教师校本教研的幸福感

以有效沟通为基础进行考核是双方共同解决问题的一个机会,是教职工参与工作管理的一种形式,这样能很好地激发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强化责任。再就是教师考核体系的核心要素要齐全,包括谁来做、考核谁、谁来考核、考核什么、怎么考核、结果怎样用、结果如何反馈、如何沟通改进等内容。尤其是结果的应用要全面,不应仅仅是与个人的福利待遇挂钩,其范围应涉及晋升职称、培训、调岗、评优树先等方面。如果考核结果不运用,教师将不在乎你的考核,考核也就形同虚设,失去意义。

3.以尊重需求为抓手,落实教师意愿,提升教师校本教研的获得感

尊重需求包含尊重自己需求和尊重对方需求两层含义。尤其在安排工作时尽可能地考虑到尊重对方的需求是难能可贵的,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校某教师曾是教学有方的教师,因年龄偏大长期以来在教学服务岗位工作,远离了课堂,据反映他对重返课堂感觉是一种奢望。我们启用了该教师,如今他带两个班的数学课,年龄虽大但样样工作都非常出色,得到全体教干教师的一致认可。

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对教师的激励并非只有物质奖励才能见效,物质的刺激效果是短暂的,且会“胃口”越来越大。教师是容易满足的,有时一句知心的话语就能得到满足。表达一个意思可能有上百种语气与方法,只要我们用让人更易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以微型课题为抓手,破解教师困惑,提升教师校本教研的成就感

我们倡导教师从日常教学的难点、热点、困惑点、精彩点等确定研究问题,大力提倡草根式微型课题研究。强化“我的问题我面对”意识,倡导教师“为教学而研究”“为自己而研究”,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学期初教导处汇总教师的研究问题,并进行公示,进行不定期的跟踪了解,学期末形成总结性材料交教导处。对此不硬性要求教师去做,没有研究问题的教师看到名单上没有自己,初次可能还不很在意,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不好意思了。再就是每年的市县教学成果奖评选,我们根据教师的研究问题情况择优推荐,增强了教师的成就感,也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成长的天地有多宽,校本教研的天地就有多广。努力构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方式,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立足“深度”校本教研,以期让更多教师取得更快进步,实现自主成长,成为名师,让校本教研达到应有的“深度”,成为教师成长的沃土!

猜你喜欢
教研组校本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