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熹熹 (江苏启东市长江小学)
思想品德课是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渠道,然而,小学生行为失范问题增多,也使学校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关注学生“知”的教育,更要抓住“行”的改进,要将行为训练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告诉我们要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并融入正确的价值观,运用灵活的教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立足学生实际,关注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如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明确行为训练的目标,要让学生认识到行为训练的重要性,并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将行为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做事充满了热情。但其心理成长水平较低,理解力、自控力不足,在遇到问题时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易冲动,情绪波动较大。因此,在落实行为训练目标的时候,思想品德课就要从具体化的行为方式中促使学生渐进内化。如“热爱劳动”,就要从为什么要劳动,如何去劳动抓起,让学生参加班级大扫除活动,学习如何扫地,学习如何擦桌子,学习如何倒垃圾,学习如何整理课桌等,深化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学会具体的劳动步骤和方法,并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检验,看是否达标。同时,行为训练还要突出规范化,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习惯的逐渐养成,需要通过反复实践来实现。在教材中,要求学生讲文明,对人要真诚,要遵守规章纪律。但这些要求,需要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中去反复训练才能实现。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发现行为训练的突破口。如在“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中的不同人物角色,让学生扮演“农民”“清洁工”“医生”“快递员”等,去体验不同职业的特点,认识到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不论做什么,都应该给予理解和尊重。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启蒙期,对感兴趣的事物充满了热情。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引导时,要注重趣味性,积极创新教法,如在“珍惜劳动成果”的教学中,我们以辨析讨论的方式,精心设计道德辨析题,让学生分组讨论。A.小明和小华在庄稼地里追赶嬉戏;B.小新每次吃完饭,都要剩下很多饭菜,并倒进垃圾桶;C.小艳和父母在饭馆吃完饭,要求将剩余饭菜打包带回家。根据三种不同的行为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辨析,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辩论中,让学生明白了什么行为是文明的,什么行为是不文明的,从而增强是非辨析能力,自觉将“知”内化到“行”中。同时,对于行为训练相关的教学内容,要把握层次性,要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实际。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日积月累,渐渐养成。在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劳动、学习行为习惯。见老师要问好,见到同学要打招呼,说话要文明,行为要规矩,爱班爱校;三四年级学生要重点关注日常行为习惯培养,依托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如分区分组打扫卫生;轮流定期检查,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五六年级要着重道德、品格、意志、抗挫力培养,通过集体拉练、拔河比赛、体育锻炼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坚持的力量。当然,行为训练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立足学生的行为发展规律,让学生渐进养成良好习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教师的事,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参与和紧密配合。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学生智力发展、道德素养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家长开展多向交流,积极发现和纾解学生的不良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训练和引导,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合力。在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中,要正确看待人和事,多思考,多辨别,增强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识别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对于好人好事,教师要积极收集,并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乐于助人,宽以待人。利用良好的德育环境来熏陶学生,感化学生。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立足思想品德课,积极拓宽育人路径,变革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