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第二中学 伍凤彩
目前,“核心素养”是一个受关注的热点词汇,它里面包含了丰富而新颖的思维理念,对于学生能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与促进功能。高中历史学科承担着中华文化传承的重任,同时它也如涓涓细流般流入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
进入高中阶段,同学们已经对历史时间和空间问题有了一定的认知,且形成相对独特的理解。为了更好培养时空观念,并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我认为比较值得关注的一点在于发现历史教材里面独特的时间和空间呈现方法,并明确“时”与“空”二者间的内在关联。一般来说,可供选择的时间表达形式包括干支纪年法、帝号纪年法、公元纪年法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主动探索教材对时间的特定表达方法。同样,在面对空间呈现形式上,则应当关注特定历史阶段不同地名的表述形式,如北京的各种史称、各个朝代的历史区域演变等。除此以外,同学们还需要对一些与空间相关的专有名词加以了解,如“中原”“关东”“江左”等。
黄仁宇教授曾经提到过“大历史”的观点,该观点将历史演变置于更宏观的坐标范围之内,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观察历史走向,并相对忽视其中的偶然因素。也就是说,同学们要从宏观视角形成发散性思考的能力,以便重新感知并梳理知识内容,完成知识迁移任务,防止机械记忆。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中国古代史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个整体的框架之内构建比较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将其中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思想等项内容加以整合,并提出关联可能性。再如当接触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观察有关的历史地图,对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解。接下来以时间发展为序,总结工业革命发展的基本脉络。同学们还可以基于空间线索,探索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英国出现的原因。基于对时空格局下大历史观的认可,还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深度结合,构建形成工业革命核心视角下的历史大框架,使有代表性的历史大事件呈现其中,甚至还可以在其中融入对中国历史的思考。
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时空观养成过程中,对中国和外国历史进行对比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之所以要选择这种手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学生接触高中历史特别是世界史时,都会存在一种畏难心理,普遍认为世界历史的知识内容难以记忆,并且和中国并无太大关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中外历史加以关联,使知识距离在时空视野之内变得更加接近。利用这种方法,我们将更容易感知到历史事物、历史现象间所具有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可以深入认识历史的本质。例如,当接触到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有关内容时,便完全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与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关联。
历史学科知识均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有密切联系,对历史学科的感知与研究,也应当基于特定的时空观念视角进行。在此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注意教材对于时空问题的呈现方式,形成大的时空格局,并关注中国和外国的时空关联问题,最终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人文素质的发展奠定稳固基础。